|
但同时也产生了对于数字的各种质疑声。最大关注点就是,实际成交额是不是真实的?准确统计“双11”销售额有两大难点:其一是很难根本剔除掉潜在的“刷单”现象。“双11”过后,新京报就公开报道了刷单行业在“双11”期间,号称有60万各路“刷手”忙得不可开交、“业务频繁”的现象,很显然就是为“双11”各种大数据服务的——就算是平台主办方无意刷单,很难避免平台商家偷偷刷单,毕竟数字好看也能给消费者购买的信心呀。 其二是滞后的“退货”统计,肯定会减少实际成交额。今年“双11”旗舰,微博上一度流行“退货多,退款系统崩溃”的说法,天猫“双11”组委会否认了退款系统崩溃的情况,认为是谣言。但“只算加、不算减”,本身就不科学。 从最基本的常理看,各家公布的数字都没有公证处等第三方机构的认证,基本上都在“王婆卖瓜”;反过来看,好像也没必要找第三方机构对于各家公布的销售数字来认证,因为这样的统计数字除了对比往年纪录而成为新里程碑之外,并不需要像“吉尼斯世界纪录”那样去证明什么。 总之,“双11”已经成为一种“数字产业链”。电商平台需要好看的总消费金额提振影响力和销售业绩,厂家、商家需要好看的消费纪录提升知名度和吸引力,消费者需要借助好看的过往纪录增加商家信任感和购买信心,“刷手”们需要大量的好评获得更多“刷佣”。数字越高越好看,带来的收益就更大。 电商平台们尽管采取各种手段杜绝炒作信用行为,甚至推出“反作弊识别系统”侦测不正常的交易,但难免会有漏网之鱼;而且在各种KPI数字考核指标压力下,谁又会那么勇敢地自揭伤疤让“不能说的秘密”广白于天下呢? (黄启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