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这纸合同 竟牵一发而动全身

来源:羊城晚报     2018年11月30日        版次:T02    作者:

    

    

    

  林丹

  特区是别在中国胸口上的一枚勋章,它的璀璨之处就是它走在理论的前面,示范性地引进了市场机制,带领全国与国际接轨。

  十一届三中全会举行的40年后,作为中国第一批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窗口,珠海提出“二次创业”,踏上新征程。回溯40年的发展轨迹,寻找当年撬动的第一块“砖”,当年的“初心”带来了怎样的变革,为今天的珠海铺了一条什么样的路?

  虽然过了快40年,张建第一次带外商到珠海石景山旅游中心吃饭的细节,他至今记忆犹新:“那米饭好吃到不用菜都可以吃两碗。”当年的齿颊留香在他的味蕾永久储存下来。

  “我可以‘炒鱿鱼’吗?”

  1979年,澳门商人吴福与珠海旅游公司总经理容原辉在海滩的石头上签下了全国第一份合资协议,诞生了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酒店。

  吴福从香港怡东酒店聘来的总经理张奎麟带来一套英式服务理念,顾客进入酒店有人给开门、有人提行李,所有服务员站着服务,餐厅斟茶倒酒都有一套套规范……这让国人大开眼界,第一次有了“当上帝”的感觉。这些港式的服务观念、服务规范对中国内地酒店业有着重要的贡献。不过,令时任石景山旅游中心党支部书记叶动印象最深的是这个酒店带来的用工制度,这些制度不仅深刻影响珠海,也打破了整个中国的“铁饭碗”。

  当吴福与容原辉谈协议时就提到了至关重要的“用人”,他问:“酒店员工不能像内地的企业干好干坏一个样,我能不能‘炒鱿鱼’?”容原辉表示完全同意。当酒店张贴招工榜时,人们看到了一件新鲜事,所有员工必须通过考试才能获聘,主考官就是从香港来的张奎麟。通过各种渠道,一大把条子递了进来,可就是没有一个人是通过条子进酒店的。既然没有了“铁饭碗”,就必须用合同来约束,于是,合同制产生了,中国内地出现了第一批“合同工”。

  “石景山”搅了“人事大局”

  固定工是中国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企业的主要用工制度,固定工制导致的大锅饭、铁饭碗、人才不流动严重影响企业活力。1980年,珠海所有企业新招员工开始像“石景山”一样实行劳动合同制。1988年10月1日起,所有外地调入珠海的固定工调动时自动转为合同工。

  但是,固定工与合同工并行仍然带来种种弊端。1989年,珠海在广东率先废除固定工。这年2月22日,珠海市水泥厂、百货公司和糖果饼干总厂三家市属企业作为试点,所有端“铁饭碗”的固定工都转为合同制管理,从此,企业不再受招工指标限制。同年年底,这项改革在全市铺开。

  1993年2月20日,《珠海特区报》一个整版朴实无华的政府广告分外引人:珠海市政府99个岗位公开向全国招考264名机关干部,招考对象包括国家干部和工人。这次人事制度的大胆尝试是为公务员制度做准备。一年后,改革进一步延伸到人事档案管理,国企、外企、民企的干部档案均可归于该中心统一管理,方便人才流动,解决外资、私企、民企人员入户难、出国难、贷款难。

  2003年,为了吸引优秀的专业人才,给予当时高于公务员的市场价薪酬,珠海市政府颁布《珠海市政府雇员试行办法》,并于当年9月启动了这项改革。“政府雇员”没有“铁饭碗”,与政府之间也是“合同制”,合同期满双向选择去留。这一制度一直延续至今。

  诞生中国首部社保法规

  因为没有了“铁饭碗”,“合同工”失业、退休如何保障?劳方与资方发生纠纷又怎么办?生病谁来管?

  珠海的社会保障体系应运而生。最早只是养老金和失业金,1993年,珠海出台中国首部社会保险法规《广东省珠海经济特区职工社会保险条例》,增加了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保护每个劳动者“五险一金”的权利,进一步解除人才流动的后顾之忧。这为全国社会保险制度建立写下了第一页。1994年1月,珠海成立社会保险事业局,社会保障条例正式实施。

  2007年,珠海又推出了“大病统筹救助,中病进医保,小病治疗免费”的全民医疗保障制度。

  从石景山旅游中心开始的“合同制”是一项深远的改革,用工制度的改变不仅让人才市场流动起来,干好干坏不一样让企业有了活力,而它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恐怕是“合同制”的始作俑者吴福先生都没有料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