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了解水源文化,让市民对“母亲河”进行更好的保护

探寻广州自来水水源地

来源:羊城晚报     2018年12月27日        版次:A09    作者:

    在潭村,孩子用相机记录石井河

    在西江、北江、绥江三江汇流处举行“关爱母亲河 共护珠江水”宣誓仪式

    参观南洲水厂

    西江、北江、绥江三江汇流处

  文/何伟杰 张豪 周丹藜  图/陈秋明

  自来水,对于很多市民来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存在。不少市民会对自来水产生好奇甚至疑问。12月22日,羊城晚报和广州市自来水公司联手推出水文化探源活动,邀请了多个家庭和知名水质专家组成“三江溯源小分队”,亲赴广州自来水的取水地——西江、北江汇流处,探寻广州自来水不为人知的历史奥秘。

  三江溯源 水源地蕴藏千年文化

  12月22日上午,小分队来到佛山三水区江根村。这里就是小分队探源的第一站。

  江根村前眺三江汇流地带,背靠清幽的昆都山。据记载,江根村始建于南宋初年。村民回忆,江根村自古就自取西江水用于灌溉、饮用以及照料一切的生活起居;由于水美鱼肥,以前村民们还经常在河边捕鱼捞虾,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的珍贵恩赐。由于世世代代喝着三江水,江根村的长寿老人很多。江根村村民陆阜年说,清朝道光年间,江根村有位104岁高龄叫作陆云从的村民,尽管年事已高,他依然艰苦求学并赴京城参加科举考试,首场考试便榜上有名,在殿试时皇帝为其精神和文采所折服,当场钦赐他为“翰林院检讨”加“国子监”司业衔。据陆阜年说,江根村历史上一共有三位百岁老人,其中一位百岁老人依然健在。“没想到广州自来水水源地有那么多历史,真是大开眼界。”陪同小孩来参加本次探源活动的家长感慨道。

  “我们都是喝这里的水长大了,所以我们要爱护好我们的水源。”本次活动特邀嘉宾、水环境专家、深圳绿源环保志愿者协会副会长熊杨向小朋友们介绍道。随后,小朋友在西江边,撑起营旗,高举拳头宣誓,决心保护好自来水水源。宣誓后,小分队在现场的印槽中留下了自己的手模。

  取水亲测  水源地的水质到底如何 

  水源地的水质到底如何?小朋友们决定一探究竟。

  他们从西江(思贤滘段)取水样,装入事先准备好的瓶中。这些水样随后被送到了附近的市自来水公司西江原水管理所取水泵站。

  这里,是西江引水工程的起点。西江引水工程为我国第三大输水工程。它不仅为广州开辟了新的水源,同时创造了广州供水史上的奇迹。两条管径达3.6米的输水主管,好比为广州开辟了一条“地下河”。

  西江原水的取水点最终定在佛山三水区思贤滘下陈村。据了解,取水点之所以定在这里,是因其贯通西江和北江,正好在两江汇合口的下面,西江水有问题,北江可以补充;北江水有问题,西江可以补充。而且,市自来水公司在此处布局水质监测长达20余年,此处水质常年稳定处于Ⅱ类标准,是理想的饮用水源地。

  在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小分队检测了氨氮、亚硝酸盐和pH值三项指标。“氨氮大概0.1mg/L,低于二类水标准0.5 mg/L,几乎不含有亚硝酸盐,pH值呈现中性。说明我们的西江水质很好,几乎没有什么工业、农业污染。”工作人员耐心地跟小分队讲解。

  水厂探秘  自来水藏着“高科技”

  溯源活动第二天,小分队紧跟自来水原水运输的步伐,来到了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南洲水厂,看看我们的自来水在到达千家万户之前,要经过怎样的处理。

  南洲水厂2004年正式投产,是全国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饮用净水水厂。该厂设计供水能力为100万立方米/日,是广州百年供水史上技术含量最高的水厂,也是广州市首家采用“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的特大型饮用水厂。

  根据自来水厂处理工艺流程,小分队跟随着南洲水厂工作人员参观学习。“江河水经过长长的管道运输到水厂后,就要开始它们的‘净化之旅’啦!首先水会在网格式反应池被投入净水剂,把水中的一些不溶物质沉淀,之后水流来到平流沉淀池沉降,一般停留2.5个小时。”工作人员向小分队介绍道。

  “这个V形水槽有什么用?”一位小朋友好奇地问。“这是V形沙滤池。”工作人员回答道。原来,经过平流沉淀池后,还有一些小的颗粒等不溶物质没有全部沉淀完,还需要在V形沙滤池再进行过滤。“V形沙滤池主要是采用石英砂进行过滤,水流从石英砂之间的缝隙流出,而颗粒就不会通过,这样就起到一个过滤作用。”听完,小分队连连点头。

  工作人员带着大家又来到水厂的生物活性炭滤池。炭滤池由生物活性炭和滤料层组成,水流首先经过活性炭进行吸附,会产生生物膜。在活性炭下端会有一个滤料层,主要是过滤随着水流下来的活性炭和产生的生物膜。“处理完以后再经过消毒,完全可以达到我国的生活饮用水标准。”

  潭村故事  优质自来水流入百姓家

  当天下午,小分队还来到了广州市白云区潭村,看看自来水是如何打破最后“一公里”的管道难题,最终流入寻常百姓家。

  潭村的用水情况可以说一波三折。

  “以前一到用水高峰期,我们这里就缺水。”说起以前村里的供水情况,白云区潭村村民凌先生直言“不堪回首”。

  二十多年来,村里自建的供水管网一直没有更换。近年由于管道年久失修,漏水现象相当频繁,经常是这边高层居民的水供不上去,那边地下的水管却不断在漏水。为了解决潭村的供水难题,广州市自来水公司按照市政府统一部署对潭村实施自来水改造工作。自来水改造资金(路面除外)由广州市水投集团全额出资。经过近一年的水改后,自来水实现与市区同城、同网、同价、同质。12月23日下午,小分队一行人来到潭村,发现村内2089户水表已全部安装完毕,居民们的用水难题得到了有效缓解。

  那么从水龙头出来的自来水水质如何呢?小朋友们从村民家庭取水,现场快速测量水质。在现场工作人员测试下,浊度数值0.57,国标数值1以下即可,余氯为0.68mg/L,国标是不低于0.05mg/L,说明当地自来水已经达到饮用标准。“我很开心做了自来水的试验,发现水很清,我很放心喝家里的自来水。”小分队队员的杨熙莲小朋友坦言。

  类似的供水改造,未来在广州不少城中村将逐步推广。市自来水公司工作人员表示,除与截污纳管同步实施自来水改造的57条城中村外,还有15条城中村由市自来水公司单独实施自来水改造。根据此前公布的一份广州市城中村改水项目招标公告显示,广州市自来水公司计划对全市共约72条城中村进行供水改造,项目总投资约36.41亿元。

  专家说

  亲身体验

  让大家对自来水不再陌生

  全程参与了本次溯源活动的水环境专家、深圳绿源环保志愿者协会副会长熊杨对本次活动有很深的感触:“我们都在喝自来水,但我们很多人不知道自来水是怎么来的,如果让我们去保护它,也不知道如何下手。通过这次活动,很清楚知道了整个净水的流程,让我们很放心地喝自来水。潭村自来水改造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让所有居民都能享受到城市发展的福利。”

  熊杨认为,自来水好不好,水源是最重要的。他说:“西江是国家的大水源,辐射绝大多数珠三角城市,广州自来水有着比较完善、比较科学的保护措施,光水源监测就有十多项指标。不过我们不能放松,河流流域范围很大,要保证水质需要各个方面的努力,我们呼吁整个珠江流域范围的人来一起保护,包括上游地区,但往往上游地区经济欠发达,对水源的保护确少,这就需要国家层面就整个流域来保护珠江。”

  除了了解我们的自来水水质之外,熊杨坦言,本次活动更大的意义在于,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水源文化,让市民对自来水更有认同感,从而促使大家对“母亲河”进行更好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