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拒绝流行】

焦虑何来

来源:羊城晚报     2019年03月31日        版次:A07    作者:

    曹林 北京时事评论员

  当下社会,很少有不焦虑的群体,大学里甚至都找不到一张安静的书桌。我在各大高校给新闻系孩子做讲座时,能够感觉到他们集体表现出的不安。本就背负着“新闻无学”的专业原罪,在高校专业的鄙视链中处于被人文社科鄙视的底端,天然缺乏自信。现在作为内容故乡的传统媒体又不行了,做新闻的毫无成就感,新媒体对传统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今天的所学到工作时可能就完全被抛弃了,报纸都没了,学报纸编辑和评论有什么用呢?怎么办?我们如何转型?我们如何不被时代所抛弃?老师,我们需要夸夸!

  每到这时候,我就“怼”他们,你们也配谈转型?你们还在学新闻,没有干过工作,没有你的代表作,基本的“型”还没有,谈什么转型?转型是有资格的,这个资格就是你先得有“型”。在新闻学院,就好好地学新闻,为未来从业打好基础,靠传统的那套手艺闯出自己的型,再想着怎么去转。焦虑无处不在,你们无法脱离社会大环境而建构一个无焦虑的小环境,但可以在心理与业界焦虑设一道防火墙。一个聪明的人,总能够看清自己的方位,做好职业规划,在该打基础的阶段好好学习,完成专业资本积累后再想转型,再想财务自由。

  每一个行业都充满焦虑。我一直觉得,贩卖焦虑者有一个共同的伎俩,那就是制造一种跨越人生阶段的紧张,让人们在这个阶段思考另一个阶段的事。教育焦虑,就是在怀孕的时候就想上小学的事,在上小学的时候就想中学、大学的事,刚上大学就想买房的事,让人无法安心过好每一个阶段,总是疲于奔命。知识焦虑,对大学生讲要“赶紧积累社会经验”,否则进入社会时会被抛弃。对职场中人讲要“赶紧吸收最新人类成果、最新知识”,否则被其他人碾压。这便形成了一个怪象,在大学时想着怎么赶紧积累社会经验,不好好读书,工作后又不好好工作,整天想着怎么回大学去充电。

  看过一个故事,一位年轻妈妈问一位智者:您每天是怎样生活的?智者:陪孩子、工作、读书。妈妈:我的生活和您一样,可您和孩子为什么那么健康、快乐,充满阳光,而我不是。智者:因为你陪孩子时惦记工作,工作时又想着读书;而我陪孩子即陪孩子,工作即工作,读书即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