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六星 |
每天早上8点,羊圈门一打开,400来只山羊争先恐后涌出,沿着山坡奔跑,“咩咩咩”的叫声此起彼伏。站在羊圈门口打量着这一切,52岁的邓六星有时忍不住拿起手机,拍张照片或者小视频,对未来生活充满了信心。 两年多前,邓六星还靠借高利贷度日,是当地远近闻名的贫困户。受益于精准扶贫政策,他成为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如今管理着合作社的400来只山羊,是乡亲们口中的“羊老板”,带领起合作社其余16户贫困户一起脱贫。 曾债台高筑的他,从产业扶持看见曙光 今年52岁的邓六星,曾无数次感叹命运总是爱捉弄他:幼年丧父,12岁就不得不辍学,出来闯荡江湖;文化程度不高,去工地打工,曾被拖欠工钱无处追讨;谈了第一个女朋友,领了结婚证,女方没多久就跑了,还把他的家底席卷一空。隔了很长一段时间,他认识了现在的妻子阮翠妹。2001年,夫妻俩迎来了第一个孩子,不久还建起了一层楼房。本以为苦尽甘来,却没想到日子越过越差。“我、老婆、大儿子轮流生病,48岁时生的第二个儿子,更是体弱多病。”妻子在家照顾儿子,邓六星一人在外挣钱,但进项不多。 遇到生病急用,他不得不去借高利贷,利滚利越滚越多。“前前后后,加起来超过20万了。”邓六星说,挣的钱都拿去填“窟窿”了,连张像样的餐桌都买不起。2016年,邓六星一家被选为村里3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之一。 邓六星所在的东源县蓝口镇铁场埔村被列为省定贫困村,迎来了深圳市驻村扶贫队。 邓六星获悉,像他这样有劳动力的贫困户,人均有产业扶持资金8000元,于是与另一贫困户商量合作养山羊。“我大舅哥养了多年山羊,我也一直想养,但没有本钱。我家四口人,我朋友家五口人,合在一起就有72000元,再凑点完全可以养上几十只山羊。” 这一想法得到了时任驻村扶贫队队长王映彬的肯定。原来,王映彬调研后,发现铁场埔村主要依两条小河而建,地形狭长,耕地少,山地多,草地多,很适合养山羊。扶贫队决定把养山羊打造为产业扶贫重要项目之一。 为了形成扶贫长效机制,驻村扶贫队决定合作社股东和管理员全都是贫困户,收益也全归贫困户所有。在王映彬的鼓励下,邓六星成为“东源县联营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法人代表,并负责羊舍的日常管理。 为了把山羊养好,小学没毕业的邓六星还用自己的方法逐渐摸清门道,成了半个兽医。 山羊养殖分红增收,“羊老板”名声响 短短两年时间,邓六星已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养羊“专家”。附近很多养羊人都慕名前来学习,有些人甚至提出请邓六星帮他们养羊。去年,铁场埔村“东源县联营种植专业合作社”和“东源县联运种植专业合作社”两个合作社完成了整合,山羊全部由邓六星一人负责。目前整个合作社所养的山羊,已有400来只。 该山羊养殖项目,曾获2017年河源市十大精准脱贫产业项目奖。据统计,合作社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实现分红,产生经济效益近25万元,帮助了17户69人增收。去年,邓六星一家年收入更达到了4万多元。 如今,全村的男女老少都不再叫邓六星的名字,而是直称“羊老板”。“连我三岁多的小儿子,也叫我‘羊老板’。”邓六星告诉记者,今年如果不出意外,山羊养殖规模更大,大家的收入会更多。 “整个人都活过来了,再也不用低声下气地借钱过日子。”邓六星说。村里老支书严观尧也说,邓六星以前整个人都蔫蔫的,整天愁眉苦脸,干活都提不起精神,自从养山羊后,尝到了甜头,精神面貌都不同了。 去年分红后,邓六星把高利贷还清了,又花了6000多元,添置了餐桌等家具,一家人吃饭再也不用挤在小小的方桌上,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了。 现在每一天,除了吃饭时回家,邓六星基本上都待在山上看羊,晚上也常一个人睡在山上守着羊群。虽然辛苦,但年过五十的他并不觉得累。他告诉记者一个“小秘密”:希望养羊多挣几年钱,把小儿子身体养好,争取去县里买套房,让小儿子接受更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