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雄 |
一大早,汕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党委成员、纪委书记林雄就急匆匆赶往汕头金灶镇桥陈村。“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7月1日前要全部完成验收,眼下他要盯紧最后的收尾工作,“这可是未来的发展重点,早日建成早日发挥效益”。 “马不停蹄”是桥陈村村民对这位干瘦黝黑的驻村干部最深刻的印象——只要在村里,林雄不是在贫困户家中、地里头就是在项目工地上。 “我是扶贫扶上瘾了。”习惯了同时协调多个项目进度的林雄语速很快,已在扶贫路上走了10年的他笑言“自己停不下来了”。 所驻3村皆成示范典型 林雄的人生是一部与“农”为伴的奋斗史。 从华南农业大学毕业后,他从汕头市林科所到汕头市林业局,再到如今的汕头市农科所,数十年都没有离开过林业。 2009年,林雄到潮南区红场镇水头村驻村扶贫,一待就是4年;2013年,他又扎根红场镇苏林村,该村脱贫模式成了汕头扶贫先进经验之一;2016年,已经“超龄”的他主动请缨,带着工作队来到位于潮阳区金灶镇的革命老区桥陈村。 林雄充分发挥自身有技术、懂农业的特长,在产业脱贫等方面对症下药“造血”:其所驻的水头村、苏林村、桥陈村均成为汕头市三轮扶贫开发工作的典型示范村。 在资源匮乏的苏林村,林雄组织茶农成立红苏香专业合作社,引进种植“鸭屎香”“锯朵仔”等茶叶品种,带动当地村民发展茶叶种植加工——2015年,苏林村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达10090元,提前实现了脱贫目标。 在曾是汕头“粮仓”的桥陈村,林雄建立“贫困户+农民合作社+科研所+互联网”模式,打造出优质大米、黑糯米、糙米等“汕金桥”系列农产品,带领村集体收入每年增加十多万元,距离2020年年底还有一年半的时间,全村38户贫困户中已有37户达到脱贫标准。 “这几天回了一趟市里,给村里的鸡蛋找销路。”说起村里各种产业项目,他难掩骄傲,“从2017年8月到现在,村里养鸡场分两批引进13500只母鸡,到现在已经产销鸡蛋170万个。” 十年扶贫路,看着“一穷二白”的贫困村美丽蝶变,林雄开玩笑地说,自己一次又一次地走到扶贫一线是“扶上瘾了”。 打造“永不走的工作队” 驻村工作队撤走后,如何保证村子继续发展不返贫?这是摆在所有驻村干部面前的难题。 “那就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林雄的想法直截了当,激发贫困村的活力,关键在带头人,特别是村两委班子和党员队伍的引领作用,“村民富不富,关键在党支部,支部不强,贫困就除不了根。” 他在桥陈村实施“党建+扶贫”帮扶模式:开展村党支部达标创优活动,实施党员先锋工程,鼓励党员干部带头创办和认领扶贫项目,让全村27名党员亮身份、定下党员责任岗,“全村245户由10位老党员进行网格化管理,按自然村的地理位置,每个党员负责对接二十几户村民,及时反映问题、化解矛盾”。 2017年底,桥陈村被省委组织部列入第一批“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 党建“组合拳”很快收到了令人惊喜的实效。短短一年多的时间,桥陈村的美丽与活力渐次呈现:百亩良田、绿水古树、老寨旧屋变成了桥陈村独具特色的乡村美景;以母子榕红色公园为基础,革命传统教育体验基地、红色陆路、水路及湿地生态公园等组成红色休闲旅游示范基地。 “2019年春节期间,来桥陈村休闲观光的游客超过万人次!”他说,桥陈村的贫困户已陆续摘帽,接下来的工作重点是发挥基层党建的作用,做大做强村集体经济,“乡村旅游是桥陈村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 “希望通过帮扶,不仅给他们留下一批固定资产、一批客户源、一个品牌,更重要的是留下创业精神。”57岁的林雄透露,因年龄关系,他已卸任桥陈村驻村第一书记,但组织委派他继续驻村扶贫,“驻村工作的日子虽苦,但把贫困村带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满足感是什么都换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