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健文 |
图/羊城晚报记者 梁 喻 驻村 干部 6月夏至,汕尾市陆河县水唇镇螺洞村一派丰收喜人景象:山上、果园的梅子、乌榄挂满了枝头……不过,3年前,驻村干部利健文初来这个省定贫困村时,心情并没那么轻松,从水唇镇的省道到村上的山路崎岖不平,3公里的路,细心的他数出了43个弯。 3年来,螺洞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利健文如何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如何让杂草丛生的螺洞村变成国家3A级景区,近日,记者到螺洞村采访了利健文。 “利老师”变成了“利书记” 想到汕尾旅游的朋友会发现,不少搜索软件都推荐一个“年轻”景点:螺洞世外梅园旅游区,这是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广东省旅游重点扶贫村、陆河县乡村旅游发展先行点、陆河县三大梅园之一。2016年12月,被汕尾市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批准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然而3年前,利健文来扶贫时,螺洞村遍地污水、杂草丛生,到处是土坯房。村中青年多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老弱病残,处于半空心化状态,是一个典型的“三无”(无青壮劳动力、无主要产业支柱、无外来经济支援)贫困村。遇到台风暴雨,山洪暴发,村上通往外界的路就会被山上滚下的巨石堵塞,断水断电最多长达两天。 1980年出生的利健文老家在广东阳江,扶贫前是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的老师,大学读的是化学专业。 在粤西农村长大的利健文对螺洞村的贫困感同身受。“我一直在想,怎样用我们单位的智力、科技、文化扶贫优势‘四两拨千斤’,让螺洞村迅速脱贫”。 到村后,茶余饭后,田间地头,利健文向村民了解情况。不久,这位省城来的、常泡试验室、戴高度近视眼镜的书生“利老师”就变成了村民信任、精通农活的“利书记”。 养蜂让贫困户全部脱贫 摸清了状况,利健文心里有谱了。螺洞村四面是海拔400多米的高山,“天然环境一流,像极了金庸先生笔下的‘绝情谷’,也适合养蜂。” 利健文与村两委班子反复论证后,提出了把发展旅游、中蜂养殖、光伏发电作为螺洞村的三大扶贫产业。 利健文购买了一堆有关养蜂的书籍。次年春夏之交,他和另一位扶贫队队员开车20多个小时,从几百公里外购买30多箱中蜂。 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教授、广东养蜂学会理事长罗岳雄是国内蜜蜂养殖的“大咖”,也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下乡扶贫的专家。当利健文辗转找来求教时,罗岳雄从他身上看到了一心想干实事的诚心。 罗岳雄将中蜂养殖技术倾囊相授,多次定期到螺洞村开班培训。他笑称,如今利健文已是“养蜂技术师傅”。 虽然有了项目、资金、技术支持,但一些贫苦户认为养蜜蜂费时费力,较为排斥,中蜂养殖在推行之初并不顺畅。 利健文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对羊城晚报记者说:“路选对了,就不怕远。我是‘化学佬’,标准的理工男,遇到难题就拆解出一个个步骤,走一步要有一步的成果。” 贫困户觉得人生没希望,利健文就一遍遍谈心;贫困户对养蜂致富有疑虑,他就组织贫困户外出学习;贫困户没有养蜂技术,他就每晚8点到11点自办“板凳夜校”,一个月下来,仅“板凳夜校”喝掉的茶叶就有5斤多。 2017年年底,螺洞村冬蜜收割,贫困户廖少挺赚了2万多元。骂过利健文的贫困户蜂蜜卖断了货……2017年底,螺洞村全村18户贫困户因为养蜂全部脱贫。 2018年,利健文组织养蜂带头人和贫困户成立了陆河县螺洞世外梅园养蜂专业合作社,并申请注册了商标,全力打造电商平台,将养蜂这个扶贫模式产业化。 通过这样的精准扶贫“造血”,短短3年时间,螺洞村完成了从穷乡僻壤到崭新农村的蝶变。今年梅花节期间,螺洞村接待游客超过25万人次,一个月内实现旅游收入约300万元,村民坐在家门口脱贫致富了。 未来两年,利健文还将继续在螺洞村驻村扶贫,他的设想是完善旅游景区建设,发展红色旅游线路,为螺洞村申请“中国蜜蜂特色村庄”,为陆河县申请“中国蜜蜂之乡”和科普基地,打造蜜蜂主题公园,让螺洞村脱贫致富之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