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深圳将多方合力,加大民生投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弥补“民生短板” 打造“幸福标杆”

来源:羊城晚报     2019年08月24日        版次:A04    作者:王俊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 羊城晚报记者 王磊 摄

  文/羊城晚报记者 王俊

  在18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民生幸福标杆”是深圳五大战略定位之一。

  深圳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思康认为,作为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意见》对深圳的民生幸福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光要解决基本的教育、医疗、居住等需求,而且是高标准地解决。广东省委改革办副主任李军晓说:“这些短板将是深圳最大的潜力板。”

  记者从深圳市教育局、深圳市卫健委、深圳市民政局、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多个部门获悉,在《意见》的指导下,深圳将站在经济腾飞40年的新起点上,多方合力,共同弥补城市高速建设过程中留下的“民生欠账”,共同绘制民生幸福的崭新画卷。

  “民生短板”仍需努力

  从内地一所重点大学毕业后即来深圳谋求发展的湖北人陈伟(化名)坦言,前些年身边还有不少同学埋怨深圳生活压力大、工作节奏快,但是医疗、教育等方面又存在重大短板,很想回流二线城市,“逃离”深圳;但事实是,经过几年的磨砺,绝大部分的同学都留下来了,不仅是深圳拥有最前沿的行业资讯、超丰富的工作机会,还因为大家看到了深圳在住房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努力和作为,“深圳能正视不足,且能拿出魄力实干,解决这些在深圳打拼建设者密切关注的民生实事,让大家看到了这座城市越来越好的希望”。

  陈伟以自己感受颇深的医疗改革为例说,自己十年前刚来深圳之时,对医疗水平不太满意:“这和深圳这座城市的经济高速发展不相匹配,特别是还有不断涌入的外来建设者,一旦患了大病,只能去北上广。”

  不过,随着深圳不断下沉医疗资源,专家下社康,社康的医疗水平得到大幅提高;2014年,深圳推出以“名医(名科)、名院、名诊所”为重点的深圳医疗卫生“三名工程”,“原关外”地区新建了不少公立医院,这让生活在南山区的陈伟感觉方便多了。

  正如陈伟所感受到的,深圳近年来加大民生投入,着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让全体市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2016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6万元,最低工资标准2030元/月,最低生活保障标准800元/月,均居全国领先水平。居民平均预期寿命80.88岁,孕产妇死亡率8.46/10万,婴儿死亡率1.64‰,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不容否认的是,深圳是从一个人口不足3万的边陲小镇发展起来的超大型城市,教育、医疗事业底子薄、基础差、发展起步晚,目前仍是深圳城市竞争力的短板和软肋。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医疗方面,深圳全市各级各类医院数量只有134家、三甲医院仅有12家,远低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每千人病床数仅为3.5张,分别为北京、上海的2/3,广州的1/2。教育方面,基础教育学位供需十分紧张,2017年公办小一学位缺口达4.63万个,远不能满足需求;高等教育领域,深圳整个城市尚无一所985、211或双一流高校。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总规划师罗彦直言,深圳在医疗、教育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要想打造“民生幸福标杆”,要求非常高。

  教育医疗重点发力

  《意见》为深圳的教育和医疗事业建设给出了发展路径:支持深圳在教育体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高标准办好学前教育,扩大中小学教育规模,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充分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快创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构建国际一流的整合型优质医疗服务体系和以促进健康为导向的创新型医保制度。扩大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供给,鼓励社会力量发展高水平医疗机构。

  针对深圳的教育短板,深圳市人大代表认为,教育问题关乎城市的未来。根据调查,用地问题是制约深圳公办普高学位供给的关键。建议有关部门在更高层面建立议事协调机制,合力解决高中建设用地问题,增加高中学位满足市民需求。几位深圳市人大代表则就深圳医疗给出观点,建议深圳继续推进医疗体制改革,推动公立医院公益性回归。

  深圳市教育局近日召开党组会议,传达学习贯彻《意见》精神。深圳市委教育工委书记、深圳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基宏指出,《意见》为深圳带来百年不遇的机会。会议提出,深圳要全面深入谋划教育顶层设计,在教育体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加强教育研究和改革试验。打好高标准办好学前教育、扩大中小学教育规模、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组合拳,加快公办学校建设,扩大学位供给,优化中小学校规划布局,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推进合作办学,全面提升教育品质。

  与此同时,充分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快创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深圳市卫健委则表示,将把深化医改与推进健康深圳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区域综合医改,加强医疗、医保、医药及公共卫生等改革集成创新,构建国际一流的整合型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深化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建设一流的中医药传承创新城市;探索与国际接轨的医疗卫生管理机制,布局建设国际医疗城,推进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创新型卫生健康研究院、高水平国际医院、国际化专科医生培训中心等建设。

  建智慧化养老平台

  除了教育、医疗等历史“民生欠账”,一向以“年轻化”著称的深圳,也将在几年后面临“老年化”的烦恼。如何“老有颐养”,是摆在深圳这座城市民生建设中的新难题。深圳市人大代表李咏霞建议,深圳尽快试点长期护理险,减轻失能老人家庭负担。

  深圳市民政局近日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学习贯彻《意见》精神。深圳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廖远飞指出,民政部门作为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部门,在助力深圳市打造“民生幸福标杆”等多个方面大有可为。

  深圳市民政局表示,将以全面推进“1336”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为引领,以打通养老服务最后一米为切入点,通过建立全市统一的智慧化养老服务管理平台,调动政府、市场、社会3种力量,做实政府基本保障、居家社区联动、机构养老3种服务,形成涵盖市、区、街道、社区、小区和家庭6个层级的养老服务体系,着力实现老有颐养。

  今年内,深圳还要大力推进无障碍社区建设,目前,全市已有148个助餐服务点,力争年底前实现全覆盖。深圳已初步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有养老机构45家、日间照料中心89间,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面向所有老年人开放,重度以上失能失智老年人可入住公办养老机构。

  深圳市民政局表示,将稳步推动深圳社会救助制度从“补缺型”向“发展型”转变,大力推进救助、就业、保险和慈善的“四环联动”,并与各类社会保障制度有机衔接,进一步织密扎牢民生兜底保障网。

  廖远飞表示,目前深圳市民政局已着手研究制定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积极发挥深圳民政部门职能作用的有关工作方案,着力加强与港澳地区同行的联动、互访、借鉴,特别是深化深港澳三地在养老服务、社会工作、社会救助、慈善事业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港澳地区的人才、资本、技术、管理等优势资源,加快提升深圳相关领域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并探索推进在深圳工作和生活的港澳居民在养老、社会救助等方面享有“市民待遇”,使大湾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稳就业、强保障。记者还了解到,今年上半年,深圳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超7万人,就业人口规模1138.93万人。截至6月底,养老、工伤、失业三险种总参保人次3457.12万人次,上半年落实社保减负(不含医疗和生育保险)51.34亿元。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重点抓好“促进就业十六条”实施、抓好社保降费减负落实;在优服务、惠民生方面,深圳在全国率先开展人才引进业务“秒批”改革,目前27个事项实现“秒批”,下一步将推出更多“秒批”“免办”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