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世今生】 84岁的香港人胡应湘去年出席了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35年前他最先提出建设港珠澳大桥的设想,如今从概念变成了现实——当初这个动议的产生,来自于他从广州出发经澳门到香港舟车劳顿的亲身经历。 这是一座圆梦桥、同心桥 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作为香港爱国实业家,胡应湘先后投资兴建了广州中国大酒店、广深高速、广珠高速、虎门大桥等。改革开放初期,由于运输不便、电力不足等基础设施短缺问题,极大地制约了广东的经济发展。特别是一次胡应湘从广州中国大酒店出发,沿着珠江西岸经澳门到香港的“折腾”旅程,更让工程专业出身的他下定决心去修路。 1978年,胡应湘向广东省提交关于珠三角公路网的构想,提出“不搞高速公路,工业上不去”。5年后的1983年,在大洋彼岸,美国旧金山湾区已修建多座跨海大桥。眼见于此,胡应湘提出《兴建内伶仃洋的设想》,要规划一条从香港到珠江西岸的大桥,形成整个珠三角环状高速公路网。由此,他也成为港珠澳大桥“兴建动议”第一人。 2009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了港珠澳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同年12月,港珠澳大桥正式开工。 2017年7月7日,港珠澳大桥全线贯通,矗立在世人面前。 如今,正式运营后的港珠澳大桥犹如海面上的一串珍珠项链,东、西两座人工岛宛如碧玉,两者珠联璧合,连接起珠江口的粤港澳三地。经港珠澳大桥,由香港行车至珠海、澳门,从3个多小时缩短至45分钟左右。行车缩短,运输、时间成本下降,便利区域内物流、人流乃至资金流、信息流的快速流动。 港珠澳大桥的成功建设,凝结了粤港澳三地人民的共同心愿,彰显了中国改革开放巨大成就和“一国两制”成功实践。 “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12个红色大字,印在了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大院的白墙上。 这是一座复兴桥、自信桥 负责港珠澳大桥运营的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是国内首次由香港、澳门、广东省三地政府共同出资组成的法人事业单位,也是“一国两制”新探索成果。在高级管理人员设置上,包括局长1名,副局长3名(港澳各1名)。 今年5月刚获得广东青年五四奖章的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副总工程师景强,陪着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走过了九年光阴。 伶仃洋上的个中甘苦,是景强青春最难忘的印记,也是无数参与建设港珠澳大桥青年工程师共同的记忆。 港珠澳大桥跨越伶仃洋,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设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是世界总体跨度最长、钢结构桥体最长、海底沉管隧道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世界公路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工程规模最庞大的桥梁,被称为“可以改写历史”的世界奇迹。 2009年,景强第一次看到施工计划,已经是博士、经历过重要桥梁建设的他,本能反应是“这怎么可能实现”。然而当港珠澳大桥在景强和他的小伙伴们、无数建设者手上一步步从蓝图变为现实、最终成真时,景强的最直接感受是自信自豪,“祖国真的变得强大了”。 “你们参与了大桥的设计、建设、运维,发挥聪明才智,克服了许多世界级难题,集成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保质保量完成了任务,我为你们的成就感到自豪,希望你们重整行装再出发,继续攀登新的高峰。”在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如是说。 对景强来说,“重整行装再出发,继续攀登新的高峰”就是管理好运营后的港珠澳大桥,做好港珠澳大桥智能化运维集成应用的重大科技专项,在物理的港珠澳大桥基础上,再建立一座“数字港珠澳大桥”。 现在每周,景强和大桥管理局的小伙伴们都会请计算机专家、大学教授来管理局上一次课,了解VR、潜水机器人等最新前沿技术。“我们建立了大湾区智能运维研发中心,三地研究机构不断交流,不管是人流物流还是资金流都得到了有效的沟通,大桥通车后技术要素融合不断加快,效率得到提高。”景强说,在新领域学习新本领。为的就是推进数字港珠澳大桥这个再具挑战性的任务,为粤港澳大湾区繁荣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