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美国家庭格外重视的“素质教育”——热爱劳动

他们这样培养孩子 爱劳动的习惯

来源:羊城晚报     2019年09月26日        版次:A14    作者:若水悠然、采菊西篱

    

  □若水悠然 采菊西篱

  虽说美国已步入了机器人时代,但时下越来越多的家庭对孩子的“爱劳动”教育却仍在不断加强。美国的家长普遍要求自家的孩子从小就热爱劳动,学龄前的孩子大多在家长的督促和指导下,在家负责洗碗或帮助修剪园子里的花木等家务;至于大些的孩子,往往习惯于利用周末和假期打点短工,尽管家里一般并不缺钱用。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千万富翁的孩子,大多在家中也是干家务的能手,在外打工挣钱也并不鲜见。

  这是因为美国人深信,勤劳的少年是帮助将来事业成功的一块“跳板”,换句话说,少年时代培养的勤劳习惯将是富裕未来的保证。美国的一些教育专家自上世纪中叶起,就开始了一项“马拉松”式的长期跟踪研究,对居住在波士顿市区的456名少年的成长过程作了认真的观察和详尽的记录。如今,这些孩子早已立业。当专家将他们的童年和成年作对照和分析时,发现了这样的事实:当年不论智力高低、家庭贫富,那些从小就接受了“爱劳动”教育的“勤快人”,比起那些“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懒骨头”来,事业成功的几率要大出至少三倍!

  该研究组负责人、行为心理学家乔奇维兰特分析说:其实并不奇怪——孩子通过做家务或社会服务不但培养了才干,而且还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意识到了包括自己在内的每个人,都须对社会和他人负起一定的责任,于是他们普遍都会奋发向上,直至最后获得事业的成功。

  在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时,美国家长普遍遵循如下“原则”——

  ★目的明确。让孩子干点家务,其实主要并不是为减轻大人的家务负担,甚至也不是为让孩子学会一些实用本领或增强动手能力,而重要的是通过做家务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自信自尊和独立自主能力——这些都是塑造健康人格所必需的保障。和家人一起做家务不仅增强了亲情,而且还帮助孩子明白:人们正是通过合作才能较为迅速、有效地实现共同的目标。

  ★早早开始。调查显示:凡勤快的青少年,多是早在儿童,甚至幼儿时期就接受了家长“爱劳动”教育。实际上,刚刚学步的孩子都有帮助妈妈的愿望。两岁的幼儿会帮助妈妈取一些小东西,能干的还能为妈妈在洗衣时将脏衣服分门别类。美国家长常常将家庭大扫除设计成一场趣味盎然的比赛或游戏,让三岁的幼儿负责收拾自己的衣服和玩具,让四岁的幼儿扫地,而大孩子则允许成为一次家庭大扫除的组织者,甚至客厅和他自己卧室的设计者……此外,还可以在孩子之间,或孩子与大人之间开展竞赛,做得好的孩子将获得奖品。

  ★要求不宜太高。一般来说大人干活要比孩子省事省力,但千万不要一看到孩子干活有点笨拙或出现失误,就不耐烦地取而代之。因为这只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值得一提的是在孩子面前,美国家长都有令人惊讶的足够耐心。他们通常先给孩子作示范,接着手把手地让孩子跟着一起做,最后才让孩子独立完成,期间乐于随时提供指导,但也不是动辄介入。要是孩子有他自己的办法也不横加干涉,因为强迫命令只会使孩子扫兴。

  不过说“要求不宜太高”并不意味着鼓励孩子随意马虎。只要孩子力所能及,美国家长都会要求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证质量地完成任务。

  与此同时,家长需特别注意:分配给孩子(尤其是刚刚开始学做家务的孩子)的家务活不能太难,因为太难了不容易做好,而反过来这又往往可能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减弱他们对做家务事的兴趣。记得千万别让孩子干那些力所不及的活,不然孩子容易丧失宝贵的自信心。

  ★不谈金钱。美国家长大多认为,对孩子完成任务的最好报酬是微笑、拥抱和说声“谢谢”,或是当面表扬。实际上,对不断“自我完善”的孩子来说,能够自行计划并最后顺利完成任务本身便是一种最好的回报。相反用金钱作奖励多少会引导孩子“一切向钱看”,从而降低了孩子参加劳动本来的价值。

  ★走上社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分配的家务活也应“与时俱进”。走出小小家庭上大街当报童,或为社区中的孤寡老人义务打扫门前雪,可以让孩子有机会接触社会,并从中品尝到为别人服务的快乐;同时,对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独立工作能力也大有裨益。

  ★劳动也应“有度”。让孩子参加劳动自然意义重大,但过了头效果又可能适得其反。因此,分寸一定要掌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