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中山

争当绿色领跑者 建设宜居精品城

来源:羊城晚报     2019年09月27日        版次:T50    作者:林翎、曾毅峰

     东区紫马岭 冼立初 摄

     金钟绿道快乐行 罗新荣 摄

     绿色孙中山故乡欢迎您 甘耀辉 摄

     魅力生态城 简国新 摄

  伶仃洋岸,金秋送爽。中山翠亨国家湿地公园里的无瓣海桑红树林焕发出勃勃生机。目前,规划面积达625.6公顷的中山翠亨国家湿地公园正在加紧收尾工作,计划将在今年12月开放。最令中山观鸟人士感兴趣的是,这里未来将和南沙湿地、淇澳岛共同构成国际候鸟的迁徙通道,是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中山城区新建的金钟湖公园内,两大片粉黛乱子草组成的粉红花海,把公园打扮得如同爱丽丝仙境一般。一时间,这片童话世界般的花海,成为中山市的网红景点,让很多的市民掰手指计算着公园开放的日子。

  改革开放以来,中山以全省1%的土地面积,创造出位居全省前列的经济总量,还为世人打造了一个“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的大美中山,成为全国最早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城市,同时也荣获第一批“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一系列“国字号”称号。

  大潮云起处,扬帆再启航。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中山市大步迈进新征程,从更高层次、更宽视野、更大格局上大胆谋划城市未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争当协调发展、绿色发展的“领跑者”,携手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共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宜居精品城市的建设。

  文/羊城晚报记者 林翎 通讯员 曾毅峰

  绿色发展: 高品质建设“国家森林城市”

  原籍湖南的江依辉,在1996年路过中山市,便难以忘怀。“当时就听过中山是全国首批卫生城市。我路过城东汽车站、兴中道,看到绿化果然很好”。

  如今,江依辉在中山生活20年,就职于大洋电机公司, 一家人通过积分入户成为新中山人。江依辉爱上了这里的山山水水,成为“户外达人”,微信朋友圈大都是与绿水青山的合影,对于中山的每一座山头都如数家珍。“这么多年,中山已经变成一座经济发达的现代化城市,不变的是这里优质的生态环境。”他说,自己最爱风光优美的五桂山。“中山设立了占全市面积九分之一的五桂山生态保护区,要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的‘绿肺’,很了不起。”

  去年10月15日,中山荣获森林生态建设领域含金量最高的荣誉——“国家森林城市”称号。通过大力推进森林城市建设,其间全市新造林面积3.7万亩,市域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5.48%,城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3.14%,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高到18.62平方米。中山基本实现镇区建有1个森林公园或1个湿地公园,将休闲绿地的服务半径缩小到500米以内,形成市民推窗见绿、出门见林的绿色新常态。未来,将积极发挥中山生态宜居优势,保障森林资源安全,完善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廊道建设,提供更多更优质生态产品,把中山打造成为生态系统更为完善、生态安全更为稳固、生态优势更为突出的“国家森林城市”。

  中山还是全省首个打造全域森林小镇的地级市,各镇区以创建“广东省森林小镇”为契机,全面优化城镇生态宜居环境,提升城镇综合竞争力。从2017年至2018年,中山共有南朗、板芙、古镇、南头、横栏、小榄、东凤、坦洲、沙溪等9个镇区先后获得“广东省森林小镇”称号,数量全省最多。2019年,三乡、神湾、黄圃、三角、民众、东升、五桂山等7个镇区也申报认定“广东省森林小镇”。

  功能各异的主题公园是现代宜居城市的标配。中山市自然资源局林业科有关负责人介绍,一直以来,中山着力打造多层级、多类型、全覆盖的公园体系。目前,中山已建成开放各类主题公园55个,277个村居基本实现细胞公园、口袋公园全覆盖。全市各大型公园绿地年接待游客量突破1000万人次。同时,正在谋划建设三个“国字号”生态项目:广东中山翠亨国家湿地公园、全国首个城区型的广东中山国家森林公园以及广东中山香山自然保护区。

  今年以来,中山市公园规划力度继续加大:《中山市金钟湖北片区城市设计及重点地区品质提升规划》正式出炉,城区将形成金钟湖公园等十座公园的公园群,围绕“传统文化和户外运动”两大主题规划文旅小镇、徒步森林两大板块;《广东中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2018-2027年)》近日进行公示,定位为保护珠三角城市群山水林城湖复合生态系统,通过精准开发互联网+时代的森林公园旅游产品,将其打造成珠三角城区型森林公园的精品和示范典范。

  “随着生态环境变好,近年来运动健身人群增多,越来越多人走向户外,”江依辉说,当初自己户外活动,常常是孤身一人,现在变成了一群人,他还在公司里成立了攀登协会。在他的带动下,公司同事张娟,与身为珠海人的老公因登山而结缘,后来二人商量在哪个城市买房,她老公说中山真宜居,于是二人决定定居中山。“现在中山市内上百人的户外组织就有8264、磨房、登山协会、蓝天、云途等20多家,与我2010年刚参加户外活动时相比,人数呈十倍增加。”

  环境保护: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全省第一

  “云际斜晖挂树腰,登瀛门外望兰桡。”这句诗出自明嘉靖《香山县志》,描写的是古时知名的“香山八景”之一:岐江晚渡。

  中山自古水系发达,环境优美。改革开放后,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人口的急剧增长,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废气和农业污染点源大量增加,生态问题也受到了考验。

  近年来,中山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决打好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强化大气、水污染治理联防联控,提升生态环境质量。2018年,中山出台了《中山市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了到2020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要稳定在90%以上,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100%,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35%以上等总体目标。

  去年,中山市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全省第一。近日,生态环境部晒出全国生态环境成绩单,其中中山市空气质量排名全国前十、水环境质量改善幅度全国第四。

  “横栏镇部分微观站的臭氧浓度监测值偏高。”7月16日-18日期间,大气网格化监管系统发出警报,横栏镇部分微观站显示臭氧浓度监测值偏高。经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初步判断其受附近生产企业排放VOCs影响的可能性较大。中山市生态环境局立即联合镇区分局利用便携式VOCs监测设备对站点周边企业进行巡检,发现3家印刷企业和2家灯饰生产企业的VOCs排放严重。

  在重点监测区域布设空气监测微观站,形成高密度大气网格化监管系统,是找准空气污染“病因”,提高治理精准度的一项重要措施。“微观站能精准监测大气污染物来源,目前全市共有300个站点,包含了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六项指标,且针对我市臭氧污染突出问题,专门在重点区域60个站点加装了总挥发性有机气体物质监测指标。”中山市生态环境局大气与气候应对科工作人员陈子林解释道。各微观站作为24小时蹲守的“哨兵”,可通过监测数据判断局部污染造成的空气质量突变情况,实时发现微观站附近污染源,并将报警信息上报至大气环境网格化监管系统,实现“线上千里眼,线下网格员”的环境管理“天罗地网”的功能。截至目前,大气微观站报警9664条,网格员处警2040次,有效制止大气污染事件的不利影响。

  水环境质量方面,日前,在生态环境部公布的今年上半年水环境质量报告中,中山市水质改善幅度居全国第四、全省第一。此外,今年1―7月水环境质量排名全省第9,水环境质量比去年同期上升5位,改善幅度仍居全省第一。

  2017年起,中山市生态环境局委托第三方监测机构开展覆盖全市1041条河涌每季度一次的水质监测,并将各镇区每个季度及全年水环境质量排名情况定期公布,以常态化监督倒逼河长责任落实。投资3.5亿元建设全省前列的、先进的中山市河涌水质自动监测平台,在全市15个流域的主要河涌,共设259个自动站点,全面、实时全流域河涌水质情况。

  低碳生活:引领近零碳排放绿色生活

  建设生态中山,营造和美宜居环境,最终是为了应群众所需、想群众所想,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在小榄镇北区社区福兴新村,有一群人正在过着“近零碳排放”的生活方式。在2014年,小榄镇北区社区被纳入该年度广东省重大低碳示范项目。2017年年底,入选首批省级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试点名单,成为全省唯一近零碳社区试点项目。

  2018年,福兴新村入选广东省绿色社区,成为中山市唯一入选社区。今年发布的《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明确,推进广州、深圳、中山等国家低碳城市试点,支持佛山禅城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和中山小榄北区近零碳排放社区建设。

  走进社区大门,马上就可在路边感受到“低碳”的氛围,只见路边是“低碳驿站”,另一边是社区农园。社区内别墅群整齐划一地分列于道路两旁。社区农园分成多块地块,每一块地前面,都挂着“农场主”的牌子,上书“焯哥农场”“甜甜农场”之类的名称 。社区农园原是杂草丛生的荒地,后来居民认领、开垦成为菜地。社区规定,认种的居民要配备雨水收集桶,使用厨余垃圾堆肥的有机种植方式,不能使用杀虫剂和农药。

  上世纪90年代末,小榄镇进行建华花园开发,原来居住于此的本地居民, 便安置到旁边到福兴新村内。该村落内的别墅,由开发商统一修建,所以整条村的房子外观上如房地产小区般整齐划一。因为每家每户都有独栋的小别墅,屋顶和天台的空间比较适合安装光伏板,并入电网也因单户结算易于操作,于是这里便成为低碳生活模式的试点。

  和社区内很多民居的屋顶一样,驿站也安装了光伏发电板发电。驿站内种了各式花果,都是通过地里的餐厨堆肥装置施肥。还设有新能源汽车充电站、雨水回收装置、智能垃圾分类回收。小榄低碳发展促进中心主任何益清表示,通过这些装置,低碳驿站已成为一个近零碳排放活动空间,也让居民学会了低零碳生活。

  麦欢成是社区的“低碳达人”,在家里投资了数万元安装了5.5千瓦的太阳能光伏电板,还向街坊介绍经验。他的体会是,光伏发电首先有收益,基本上发电收益可以抵一年的电费,而且屋顶的光伏板也起到隔热作用。

  除此之外,麦欢成还把低碳的理念带进家庭生活中,在家中备有雨水收集、厨余垃圾处理桶、水培蔬菜设备等低碳节能设施。他用年橘、果皮和菜叶等厨余垃圾放在封闭的桶里,数月后垃圾转化成酵素液,可以用来制作洗涤用品,残渣可以做化肥种花果。雨水收集装置可以将屋顶的雨水收集,用来淋花和清洁。

  在低碳驿站的后面,有一个绿色的大“呐吉岛”。这是今年低碳驿站引进的智能垃圾分类系统,通过“积分返现”、 “物品换购”等引导居民将低价值可回收物、有害垃圾、餐厨垃圾、其他垃圾等进行精细化分类。在垃圾装置旁贴着“黄纸皮”、“小家电”等11个门类的垃圾分类价格表。这个价格表是按照废品回收公司的市场价格,居民只需打开其中的盖子,放进相应门类的垃圾,就可以进行计费。居民既可以提现,也可以到后台商城兑换商品。

  “居民扫二维码注册,就可以使用这个分类系统。”何益清介绍,经过两个月的试用,已经有40个注册用户。“我们想通过一年时间,让社区垃圾分类认知率达到80%,参与率达到75%,准确投放率达到80%。”我们希望借福兴新村探索符合中山实际的全民参与、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碳普惠机制。

  如今,低碳理念正在中山扎根发芽。2013年至2018年,中山市依照优中选优的原则共扶持了60多个低碳优质项目建设。相关政府部门还在社区、产业园区、企业等多元主体中构建碳普惠制多层次试点体系,打造了一批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将低碳理念贯彻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和美生活: 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精品城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山人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不走回头路”的决心,一跃成为广东“四小虎”之一。随着经济发展,中山同时也把“宜居”的理念体现城市建设当中。1997年10月9日,时任联合国人居中心信息与对外关系部主任克里斯蒂娜·恩格菲尔德来到中山,代表联合国人居中心为中山颁发“联合国人居环境奖”,中山成为当年度唯一获奖的亚洲国家城市。2009年,中山市在全国率先推行流动人员积分制管理,外工务工人员也可以通过积分在中山入户入学。

  中山对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目前,中山城乡收入比为1.511,差距全省地级以上市最小,五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市,也是全省唯一一个四次蝉联“长安杯”的城市,六次荣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中山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持续增强。

  当前,中山市正在发挥优势,与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共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不少澳门居民,选择在中山生活、工作。为此,澳门街坊总会内地首个服务机构于去年11月落户中山,在三乡镇设立内地第一个办事处。办事处搜集澳门乡亲的服务需求,了解在中山的数万名澳门居民有关生活、就业、医疗等方面需求和想法,以便有针对性地协助当地有关部门更好地开展服务工作。

  今年2月21日香港联合医务集团在中山设立医疗合作点,香港居民可直接享有内地就诊服务。中山市还积极参与建设大湾区(广东)人才港,建设孙中山文化国际交流中心,打造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大湾区西翼国际医疗中心,推进教育、青少年交流、休闲旅游等合作,打造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精品城市。

  今年9月6日,由中山市南区办事处、香港高锋集团共同筹建的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中山市南区国际青年科创谷在南区商业地标永安广场内投入正式投入运营。南区科创谷负责人黄俊瑯介绍:“建设南区科创谷,是我们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第一步棋,也是我们为港澳青年提供更精准服务、更多元资源链接的重要尝试。”自8月20日试运营以来就取得了良好反响,不到一个月就进驻了9个来自香港的创业团队。第一批团队将在这里注册公司,并围绕工业设计、智能制造、文化创意、科技农业、大数据等领域进行科技产业的创业孵化和创新加速,助力港澳青年创业团队对接广阔的内地市场。

  中山还充分发挥中山与港澳乡情浓厚、人文相通的优势,打好中山文化侨牌,促进文化交流融合。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系统建设,推动岐澳古道与世界文化遗产澳门历史城区步行系统连接,将城乡历史文脉以及古驿道文化自然景观串珠成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