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桃园吐芬芳 杏坛结硕果

近5年来投入24亿多元用于教育事业发展

来源:羊城晚报     2019年09月27日        版次:T41    作者:危健峰 、刘洪桥、 温锡良、 萧潇

     畲江镇小学校园

     梅县外国语学校校园

     畲江镇小学

     新城中心小学

     新民小学

     新民小学足球场

    

  梅县

  2019年9月2日,投资1.9亿元的梅县区雁洋镇中心小学新校区“亮相”迎新,现代化的校园绿树成荫、窗明几净的课室书声琅琅……

  重民生,兴教育。“文化之乡”梅县历来崇文重教,在探索广东山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注重教育基础投入和软件提升,推动教育信息化、均衡化、特色化。2014年至今,梅县区投入24亿多元用于教育事业发展,先后成功争创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探索出一条山区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之路。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危健峰 通讯员 刘洪桥 温锡良 萧潇

  筑基础:五年投入24亿建学校

  走进位于梅县西片区的梅县外国语学校,占地400亩的校园,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部于一体,足球场、篮球场、游泳馆、教学楼、师生宿舍楼等一应俱全,如此完善的设施和规模,在珠三角发达地区也可数一数二。

  “学校总投资10.5亿元,2014年3月动工、2015年9月建成开学,共有5000个学位。目前幼儿园到高中共设85个教学班,学生3723人。”梅县外国语学校校长陈建军介绍,学校以办成粤东地区一流、享誉东南亚、闻名海内外的外国语学校作为办学目标,决心五年内创建成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为何处于粤东北山区的梅县会斥“巨资”建设这么一所公立的外国语学校?是否当地政府有足够的“财力”来支撑?带着这个问题,记者查阅梅县区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8年,该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每年都是在20亿元左右。20亿元的财政收入在发达地区相当于一个乡镇财政的“零头”,那为什么会出现教育投入与财政收入“倒挂现象”呢?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崇文重教是梅县的优良传统,也是区委区政府以人民为中心应该做好的工作。只有强教育才能出人才,有人才才能谋一方的发展。因此,区财政每年都会优先安排教育经费,也拿出最好的地块、资源来支持教育事业。”梅县区政府有关负责人说。

  记者从梅县区教育局了解到,2010年梅县成功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区”,辖区内中小学校、幼儿园的校舍、教育设施得到了全面的提升;2014年始,在“创强”的基础上,先后投入了24亿元扩建和新建了一批学校,其中2018年就推进了新民小学、梅县外国语学校富力城附属小学、雁洋镇中心小学等项目,新增6120个学位,2019年梅县动工改扩建的学校有德兴小学、扶大宪梓中心小学、梅县外国语学校小学部,建成后可新增6000多个学位。

  “改扩建学校不仅是增加学位,还要保障学校教学所需的全部功能场室。例如,为了保障学生的体育运动和校园足球的开展,我们的每个学校都配备了1个以上的足球场。”梅县教育局局长冯治山说,教育就是要以人民为中心,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据统计,梅县区现有普通高中7所,职业高中2所,技工学校1所,初级中学11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6所,完全小学37所(另有小学教学点16个),特殊教育学校1所,幼儿园127所。

  破难题: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我们夫妇俩都在畲江工业园区打工,把孩子留在江西老家自己又不放心,带在身边又怕这里上不了学,没想到这个困扰我们的难题在畲江镇中心小学就得到了解决。”在畲江广梅产业园工作的伍先生告诉记者,今年8月份的时候为了孩子读书的事情真是“愁死了”。

  “如果孩子读书的事情解决不了,我们可能不会留在这里工作。”伍先生的妻子坦言,像他们夫妇一样在园区服务的人员还有很多,能够让他们安心留下来的除了薪酬待遇外,最重要的就是家人的医疗和教育。记者了解到,梅县区畲江镇距离城区40多公里,既是人口大镇又是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园所在地,因此面临着农村教育均衡和随迁子女入学两个难题。

  “投入了4000多万元,征地28830平方米,对我们畲江镇小进行扩建,扩建后增加了1500个园区学位,校园面积扩大到78亩,全校52个班均配备了电教平台。”畲江镇小校长吴育文告诉记者,除了镇小还与中心幼儿园、韬奋学校和5个教学点全部实现了“三通”,从而解决了农村适龄儿童与随迁子女就读问题。

  学位紧张,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通病,近年来随着梅县新城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区学位愈加紧张,大班额现象时有出现。为解决这一教育“瓶颈”,满足人民的教育需求,梅县区委区政府在加大教育投入新建扩建改建一批学校的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教育事业的发展中来,开办民办学校和幼儿园。今年7月,梅县区首家民办制九年学校——华师华业外国语学校就正式奠基动工。

  据了解,梅县区华师华业外国语学校位于扶大高新区三丰村,由梅州市云彩教育服务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建设,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7000平方米,是一所高标准建设的九年一贯制学校,采用“小班制教学”、“半寄宿式管理”和“学生大数据学习跟踪系统”等办学模式,预计2021年9月正式开学。华师华业外国语学校的建设,增加教育服务供给,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又一具体行动,将有效缓解学位紧张问题,助力梅县教育高质量发展。在今年9月9日召开的梅县区教育大会上,该区杰出乡贤邹锡昌表示,将斥资4亿元建设一所全封闭式管理的民办品牌高端学校。

  “县管校聘”是今年广大教师最为关心的热词。如何打破“城区教师招不够,农村教师闲又多”的问题,更科学配置教师资源、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围绕这一改革的重点工作,梅县区教育部门在“骨干教师支教流转”的基础上,通过深入调研制定了《梅县区关于推进中小学教师“区管校聘”管理改革的指导意见》,通过“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机制,促进教师资源合理布局、科学配置。

  陈老师是梅县区石坑中学的一名年轻教师,在今年8月份的“区管校聘”改革中,他调岗到城区一间小学任教,“通过这次的调岗,来到新的教学环境面临新的挑战,这也激发了我教学的激情,我会将更多的热情和爱心投入到教学和学生中去。”“区管校聘”促进教师由被动管理向自主竞岗的转变,强化和优化了教师队伍的结构,释放了教师的“动能”。 今年8月中旬,梅县区4036名教师参加竞聘,通过校内竞聘、校际竞聘等多轮竞聘,4036名教师获聘,跨校交流或分流或调岗教师398名。

  强师资:外引内培提素质

  教育的现代化离不开教师的现代化。在如何统筹教师管理工作,提升教师内涵素质方面,梅县区坚持推进“强师兴教工程”,外引内培,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在德兴小学任教的曾老师,今年被派往珠三角学校培训,“这样的学习培训机会对教师的成长非常重要,回来后我也把所学所想应用到教学中,课堂教学取得不错的效果。”曾老师所说的培训,实际上的梅县区 “强师兴教工程”的措施之一。据介绍,仅2018年全年梅县就投入约350多万元,通过举办校长高级研修班、骨干教师培训班、各项专题讲座及邀请国内教育领域的知名学者、专家前来讲学、授课等方式对校长、教师进行培训,累计培训人数达2万人次。

  与此同时,梅县区逐年加大优秀教师的招聘、引进力度,2014年至2018年共招录了62名研究生和411名本科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目前,梅县区幼儿教师大专率为80.4%,小学教师本科率为61.6%,初中教师本科率为86.6%,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占比为7.8%。

  此外,梅县区还鼓励教师通过科研课题来践行先进的教育理念,如《实施“三礼教育”,提升小学德育教育实效的研究》、《基于互联网+低年段儿童绘本阅读指导策略与指导模式》、《微课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与策略的有效性研究》……2014年至今,全区承担省级科研课题30项、市级科研课题76项;科研成果获市级以上奖41项;全区获市级以上奖项论文368篇,其中国家级18篇,省级103篇。

  提质量:特色教育成效显

  校园内鸟语花香,课室里外语飞扬。在梅县外国语学校的课堂上,外教正在给学生上德语课。纯正的发音、生动的教学,让学生在游戏般的课堂上就掌握了一门新的语言。

  “我很喜欢学外语,我们的德语课非常有趣。”学生告诉记者,除了英语外,梅县外国语学校还有德语、日语、泰语、印尼语等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作为外国语学校,外语就是我们的特色。开设小语种课程主要是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外语环境,希望我们的学生毕业后能够发挥特长,为华侨之乡梅州促进各地的交流与沟通。”校长陈建军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开办才四年的梅县外国语学校除了外语特色鲜明外,基础教育也成绩斐然。2018年首届高考,在高一招生录取分数线排在全市11所重点学校末位的情况下,本科上线率84.36%,居全区第一;2019年在高一招生录取分数线排在全市第七的情况下,高考本科率95.73%,居全市第二。

  梅县区华侨中学是梅县特色教育的另一张名片。 “2018年广东省‘省长杯’青少年足球联赛上,梅县区华侨中学高中女子足球队代表梅州市以六战全胜的骄人战绩登上冠军宝座。”梅县区华侨中学校长张建辉介绍说,该校发挥传统优势,形成了美术、音乐等术科品牌,其中田径、足球更是优势。同时,作为广东省首批、梅州市第一所“广东省青少年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华侨中学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把科技教育纳入学校特色课程体系,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14年至2016年,学生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获得国家级奖励2项,省级奖励47项,市级奖励34项,其中李威达的作品“新型虹吸排水花瓶”和郭志立的作品“手压发电取火器”分别获第十届、第十一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铜奖并获国家专利。

  此外,梅县区充分发挥“中华诗词之乡”、“客家山歌之乡”的优势,在梅县区高级中学、新城中心小学等中小学校开展诗词教育和“客家山歌进校园活动”。其中,梅县区高级中学是全国“诗教先进单位”,设立有高吟诗社、自编有《诗词格》教程、出版有《高吟》诗刊,通过开展诗教活动,中华优秀文化得以传承,学生文学素养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