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70年行业影像之体育篇

春节,看巩俐如何演绎“铁榔头”郎平

来源:羊城晚报     2019年10月04日        版次:A06    作者:胡广欣

    

    

     《女篮5号》

     《沙鸥》

     《沙鸥》

     《哈罗!比基尼》

     《女篮5号》

     《永恒之火》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

     《破冰》

     《中国女排》

     《夺金》

    

    

    

    

    

  羊城晚报记者 胡广欣

  9月29日,中国女排在2019年女排世界杯上以11战全胜的战绩夺冠,第十次获得“世界三大赛”冠军。当天,电影《中国女排》推出首支预告片。《中国女排》由陈可辛执导,电影将鼓舞了几代中国人前行的“女排精神”在大银幕上呈现,其中,中国女排的传奇人物——“铁榔头”郎平,由巩俐出演。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体育健儿在国际赛场发光发热,体育题材影视作品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新中国首部彩色体育电影《女篮5号》于1957年诞生;1981年的《沙鸥》以顽强不屈的“女排精神”感动全国观众;2008年北京奥运催生出一大批优秀的体育故事片和纪录片;2019年,多部体育题材影视作品蓄势待发……中国体育的故事,仍在继续。

  A

  《女篮5号》:

  展现“新中国运动员”形象

  新中国成立后,体育事业逐步复苏,全国篮球排球比赛、全国游泳比赛、全国冰上运动大会等全国性比赛陆续举行,群众体育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这也极大激发了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一度沉寂的体育电影重回观众的视野。

  1957年,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工作的谢晋接到上级任务,要拍摄新中国第一部彩色体育电影《女篮5号》。谢晋本人是个体育迷,在戏剧专科学校时就是学校的运动员;进了上海电影制片厂,这位一米八的大高个又成了厂里的篮球队员,《女篮5号》正是他一展身手的好机会。

  很快,谢晋就敲定了他的篮球队队友、影星刘琼出演片中的男主角——篮球教练田振华;女主角林洁则由秦怡扮演。《女篮5号》首次将“新中国运动员”这一形象搬上银幕:高大帅气的田振华、朝气蓬勃的女子篮球队员,都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新中国的勃勃生机。

  当时有人批评《女篮5号》强调竞技,有“锦标主义”倾向。但在周恩来总理和时任国家体委主任的贺龙元帅的力挺下,《女篮5号》免于大动筋骨删改。贺龙看过《女篮5号》之后托人传话:“拍得不错,希望谢晋再拍一个足球的。”但由于种种现实原因,这个愿望直到将近半个世纪之后才得以实现:2000年,近80岁高龄的谢晋拍了一部《女足九号》,该片成了谢晋执导的最后一部剧情长片。

  除了反映新中国运动员的影片,群众体育也是一大题材。1956年起,各行各业的体育协会纷纷建立起来,群众体育蔚然成风。1962年,谢晋拍了一部喜剧电影《大李、小李和老李》,不爱运动的肉联厂工人老李频频闹笑话,在大李等人的帮助下,老李终于开始运动,强壮了体魄,再也不是一到雨天就腰酸腿痛的“气象台”。这一时期还有《球场风波》《球迷》等电影,大多以诙谐幽默的方式响应国家全民体育的号召,呈现新中国工人阶级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B

  《沙鸥》:

  入选“中国电影百年百部名片”

  1979年,国际奥委会恢复了中国奥委会的合法席位。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体育健儿在国际赛场创造了多个奇迹:1981年第36届世乒赛,中国队囊括了全部七个项目的冠军,创造了世乒赛55年历史上的新纪录;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实现中华民族奥运金牌“零的突破”,以15枚金牌名列金牌榜第四;1982年印度新德里亚运会,中国位居金牌榜和奖牌榜榜首;当然,还有中国女排从1981年到1986年辉煌的五连冠……

  体育事业的迅猛发展燃起了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这在影视作品上也有体现。1981年,中国女排在女排世界杯七战七捷,首次获得世界冠军。这一年,青年女导演张暖忻的处女作《沙鸥》也上映了。电影女主人公沙鸥原是一名女排国家队队员,她遭遇国际比赛受挫、身体伤病、未婚夫早逝等多重打击,但为了国家荣誉,沙鸥仍然坚持着:在退役后,她当上女排教练,经她培养的年轻选手参加亚运会,终于战胜了日本女排。此时已双腿瘫痪的沙鸥,在疗养院的电视上看到中国队胜出的画面,流下幸福的泪水……《沙鸥》极具新意的镜头语言、主人公顽强不屈的精神鼓舞着一代代观众。在2005年评选的“中国电影百年百部名片”中,《沙鸥》是唯一入选的体育电影。

  1977年至1989年是新中国体育影视作品创作的一个高潮。这段时间里共有26部体育电影诞生,涉及的体育项目多达15个,不仅有排球、篮球、乒乓球等传统项目,还有健美操、帆船、曲棍球等“冷门”运动。跟《沙鸥》一样,这段时期的大部分体育影视作品都表现了主人公刻苦训练、为国争光的过程。有学者统计,在这26部体育电影里,有13部电影的结局都出现了同样的场面——中国体育健儿在国际比赛中获得金牌,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中国体育健儿在国际赛场上为国争光,为体育影视作品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1979年上映的新中国成立30年献礼片《乳燕飞》,其主角“尚小立”的故事原型是中国女子体操队队员王维俭;1981年上映的《剑魂》改编自报告文学《扬眉剑出鞘》,将中国第一位奥运击剑冠军栾菊杰的故事搬上银幕;1981年《元帅与士兵》,其故事原型就是贺龙元帅与乒乓名将容国团的十年交往……

  改革开放带来的时代新风同样不容忽视。1986年,第四届力士杯全国健美邀请赛在深圳举行,比赛中第一次要求女运动员穿上比基尼亮相,一时间舆论哗然。但这场比赛开启了中国女子健美的先河,在全国各地掀起“健身热”。三年后,《哈罗!比基尼》上映,故事的三个女主人克服了来自男友、父母的压力,身穿比基尼参加首届健美大赛。大赛最终如期举行,男女运动员各展英姿,赢得观众阵阵掌声……

  C

  《永恒之火》:

  奥林匹克博物馆永久收藏

  2001年中国北京“申奥”成功、2002年中国男足首次打入世界杯、2008年北京奥运圆满举办,不仅体育迷雀跃不已,也激发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从2000年至2016年,中国内地就出产了约50部体育故事片,其中近一半电影是在2007年、2008年诞生的,如以1932年东北短跑名将刘长春为主角的《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聚焦体育运动幕后功臣的《破冰》,将儿童、奥运、足球、少数民族多元素融为一体的《买买提的2008》……

  北京奥运时期,不仅体育故事片佳作频出,还催生了一批优秀的体育纪录片,三部关于北京奥运的纪录片《加油中国》《筑梦2008》《永恒之火》都获得巨大反响。

  《筑梦2008》和《永恒之火》的导演都是青年女导演顾筠。《筑梦2008》记录了从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全过程,顾筠从34岁拍到了41岁,从青年拍到了中年,成功地记录下一个时代。她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中分享了一个小故事:在原计划中,《筑梦2008》是没有跨栏健将刘翔这条主线的;2004年,顾筠拍摄了3位体操小运动员通过电视观看刘翔雅典夺冠那一刻,她当下决定说服刘翔参与《筑梦2008》的拍摄。刘翔从雅典奥运归来后,顾筠就提出采访申请,七个月里,她被一次次拒绝,“人们都觉得运动员是宝贝,采访他们很难,每次都要和一百个人打交道才能成一件事。我一次次地被拒绝,但坚持了下去。”

  不同于《筑梦2008》的个人视角,《永恒之火》则不仅是北京奥运官方电影,还是奥林匹克历史上第22部官方电影、第一部由中国人拍摄制作的奥运官方电影。该片被位于瑞士洛桑的奥林匹克博物馆永久收藏。影片拍摄了三组故事、约10个奥运运动员,顾筠用三组故事表达了三种奥运精神:挑战自我、重在参与和顽强拼搏,她曾对媒体透露:“我们想展示给大家的就是这样一个理念:奥运会是一个大派对,把不同国家、肤色和文化的人凝聚在一起。”

  在第33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上,《永恒之火》作为闭幕影片亮相,受到专家和业内人士好评,被称赞为“实现了电影艺术和体育的完美结合”。《永恒之火》呈现出国人体育观念的巨大改变。从诞生之初开始,中国的体育始终离不开家国情怀:新中国成立前的“体育救国”、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体育卫国”、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体育强国”……到了北京奥运,体育终于不再被赋予过多过重的意义,让体育回归体育本身。

  D

  《中国女排》:

  被视为春节档“种子选手”

  电影《中国女排》预告片中,除了首次曝光的电影正片片段之外,还穿插着38年前中国女排首次问鼎世界杯冠军的历史画面。影片故事从上世纪80年代女排“五连冠”一直拍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反败为胜夺冠,时间跨度长达40年。

  进入2010年代,中国影市蓬勃发展,但能够在商业上取得成功的中国体育类型片却寥寥无几。如今,这个尴尬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今年国庆档的三部热门影片中就有两部与体育相关:《我和我的祖国》由七段短片组成,其中以上世纪80年代女排夺冠为背景的《夺冠》、以2008年北京奥运为背景的《北京你好》两个短片口碑颇佳;《攀登者》将1960年中国登山队成功从北坡登顶珠穆朗玛峰的故事搬上银幕,在上映前就备受关注。

  定档2020年春节档的《中国女排》被业界普遍看好。2018年年初《中国女排》举行拍摄工作座谈会,今年4月在福建漳州女排训练基地举行启动仪式。启动仪式上,陈忠和、郎平、刘晓彤、张常宁等排球名将在现场与陈可辛交流,陈可辛也得以近距离观察当时正在备战女排世界杯和东京奥运预选赛的女排团队。依托“女排精神”的强大号召力,《中国女排》被视为明年春节档的“种子选手”。

  新时期的体育题材作品,一方面自带“热血励志”和“家国情怀”的强大感染力,另一方面在娱乐性与观赏性上日渐精进。广东出品的乒乓题材电视剧《夺金》讲述了农村小伙刘争光投入乒乓球运动事业,最终成长为世界冠军的故事。制片人刘军在接受羊城晚报专访时透露:“体育总局只对我们提了一个要求,就是必须真实。”该剧由中国乒乓名宿许绍发担任指导教练,演员提前三个月进组进行乒乓集训,还请来超过30位世界冠军客串演出,60后、70后、80后的乒乓偶像都出现在这部剧里。“《夺金》不只是一部体育类型剧,更是一部讲述中国人奋斗的年代大戏,希望用这部电视剧展现中国人为梦想奋斗、朝气蓬勃的精气神。”刘军说。

  【真实记录】

  新中国的体育纪录片起步很早,1953年便成立了专门拍摄纪录片的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七十年来,中国体育纪录片记录下许多珍贵的历史瞬间。

  ●《永远年轻》

  体育纪录片《永远年轻》拍摄于1956年,这部片子打破了以往纪录电影的条条框框,抛弃了概念化的说教,转而呈现极度生活化、青春、明朗的场面,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反映中国人民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

  ●《征服世界最高峰》

  今年国庆档上映的《攀登者》将1960年中国登山队征服珠穆朗玛峰的故事搬上银幕,而早在1960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就拍摄了纪录片《征服世界最高峰》,记录下了登山队员的登顶历程和五星红旗插上“地球之巅”的历史时刻。该片荣获第一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纪录片摄影奖。

  ●《零的突破》

  1984年,著名纪录片导演陈光忠拍摄了纪录片《零的突破》,为当年准备前往参加洛杉矶奥运会的中国体育健儿壮行。该纪录片从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三次参加奥运会、三次“捧蛋”的惨痛历史说起,激励新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为国争光。1984年,中国奥运代表团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勇夺15枚金牌,真正实现了“零的突破”。

  ●《缘聚羊城》

  2010年,第十六届亚运会在广州举行。次年,为本届亚运会特别拍摄的纪录片《缘聚羊城》获得29届米兰国际体育电影电视节的最高奖。《缘聚羊城》是亚运会历史上第一部以纪录片形式拍摄的官方电影,把广州亚运会的精心筹备历程、广州城市的人文魅力、“激情、友谊、欢乐”的主题一一呈现。

  参考资料:

  李金宝,《体育影像传播——百年中国体育电影研究》

  倪沫,《中国体育电影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