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专访 里皮率领的国足目前正在广州备战主场对阵关岛队的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40强赛。国足首场5比0大胜马尔代夫队一役令国人振奋,不过比赛中球队展示出来的临场应变能力,引发了广东足球名宿、前国家队教练、现著名足球评述员陈熙荣(左图)对中国足球青训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5比0大胜,里皮表情复杂有原因 羊城晚报:5比0大胜,您满意中国队的表现吗?或者您觉得这场比赛里皮会满意吗? 陈熙荣:对马尔代夫一役,人们习惯用比分去衡量一支球队打得好还是不好,但我从里皮赛后的表情看,他是五味杂陈的。场面上看,中国队几乎都是边路进攻,由于实力有差距,国足可以说是“硬吃”了马尔代夫队,这当然不成问题,但问题是当中路出现机会时,怎样在中路最有威胁的地方形成渗透,从这点看,应变能力还是中国队存在的一个缺失。 其实这些年中国队无论对弱队还是强队,对比赛都没有太多控制力。因为球员从小就没能形成好的空间和时间的渗透意识,打得好很多时候是精神层面做好了——跑动好一些,注意力集中一点,但比赛大多是一个套路,配合、应变很弱,进球基本靠撞大运。里皮来了也很难改变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令我们在重要的比赛中常常得不到好的回报。归根结底,还是我们的青训出了问题。 没有足球思维,永远都踢不好 羊城晚报:这些年我们在青训上投入不少,但似乎一直没在点子上? 陈熙荣:我们在足球青训上确实输给日韩很多。现在国家层面对足球的支持力度是前所未有的强,但很多地方还在搞足球操或足球舞这样的表面文章,很多青训机构就知道颠球和云梯踏步,这些确实是训练的基础元素,但存在一个比例问题,基本功练得再好,没有足球思维,永远都踢不好。很多运动员脱下足球衫,没有回炉就直接上岗做教练,他们本身就没有形成统一的足球思维体系,是不职业的。 国际足联曾经来中国考察,走的时候说了一句,中国足球无论训练还是比赛,都缺乏哲学。其实足球进攻的哲学就是时间和空间的利用,防守是时间和空间的控制。足球教练应该知道,这个球应该什么时候插入,慢了,时间和空间就没了。所以眼睛要看要观察,第一时间反应应该怎么做,如果因为脚法的问题做不了,再去练脚法,孩子要学会带着问题去练基本功。 任何一种技术都源自模仿 羊城晚报:你说的这种足球思维,对于孩子来说,应该怎么样才能做到? 陈熙荣:我之前看过一个范增采访杨振宁的视频,里面有一句话——真情妙悟著文章。用在足球也是一样的,痴迷是第一要素,悟性是第二要素,在这基础上还有一句——抽筋折骨亦堪怜。 我从五六岁开始蹲在洪德球场看球,几乎所有广东足球名宿的球我都看过,我会边看边想,为什么他们会踢得好,看得多了就模仿,其实任何一种技术都是模仿出来的。现在小朋友学踢球也应该这样,现在资讯、科技这么发达,教练可以把孩子比赛的视频录下来,再把好的球队的比赛,球队里打每一个位置、每一个不同战术的套路录下来,分拆结构做成特定的视频,对比着放给孩子们看,告诉他们打什么位置需要做什么,让他们去学,逐渐在心里生成一把“尺子”。 复制球星,不如复制成功要素 羊城晚报:对于青训还有一个让人关注的指标是能不能出人才,出球星,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陈熙荣:以容志行为例,他过去最厉害的就是在队里起到支点作用,做支点需要控制力很强,在人堆里拿球,他不是冲锋陷阵的角色,但给出来的球非常重要,这样的人不容易找。容志行很难复制,但如果以此为标杆告诉孩子,踢这个位置要做的是什么,怎样才能不失球,怎样才能把球送出去,可能有一万个孩子去做这件事,最终可能张三、李四会踢出来。为什么世界上只出了一个梅西,因为他具备了三个条件——痴迷、天赋悟性和勤奋。人才不是印出来的,但也不是望天打卦而来。 现在的青训足球教练看似很多,但合格的并不多,一旦学校找不到好的职业教练,那还不如回归本质,让孩子多看球,多踢球。我们在足球青训上“负债”运行太多年了,现在都急于求成,但方向不对的时候宁愿不要走,宁愿回归本源,让孩子多看多踢。只有基数大了,才有可能出人才。羊城晚报记者 苏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