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祁海 大胆进取,敢闯敢试,是广东人包括广东电影人的个性。上海出品的中国第一部电影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在中国影市击败美国大片的国产片《一江春水向东流》,就是粤籍编导郑正秋、蔡楚生、郑君里的杰作。 1958年,广东创建了珠江电影制片厂。这家新办小厂,居然向北影、上影等强势大厂挑战,建厂才八年,就接连推出一批达到全国一流水平的电影精品,靠什么?靠的就是敢于创新的锐气和灵气! 案例一: 《南海潮》PK《红旗谱》 1960年,建厂两年的珠影便筹拍一部壮阔厚重的史诗大片——反映上世纪初乡村革命斗争生活的《南海潮》。 有对手!此时,北影已拍完一部也是反映上世纪初乡村革命斗争生活的史诗大片《红旗谱》,由热门长篇小说改编,大导演凌子风执导,名演员崔嵬主演,用当时很珍贵的彩色胶片拍摄。该片上映后获第一届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奖和最佳摄影奖。 《南海潮》拍原创剧本,是黑白片,没有大IP和技术优势。该片第一导演蔡楚生是名导,但他在京任要职,不能常来粤,《南海潮》基本上是靠第二导演王为一带领珠影人完成,珠玉在前,能超越《红旗谱》吗? 珠影人全无惧色,因为《南海潮》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一是具有浓郁的南国风情,有别于《红旗谱》的北方生活。《南海潮》用加了黄滤色片的广角镜头拍摄云天大海,画面层次丰富,使黑白片的造型也很壮美。《南海潮》展现的广东沿海地区社会生活,比北方更复杂,如当地穷苦农民也歧视渔民,该片描写地下党员发动群众破除“岸上人不和水上人通婚”的旧习俗,粉碎地主渔霸的离间阴谋,引出许多好戏。在1960年代,多数文艺作品害怕“丑化劳动人民”的大帽子,不敢写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南海潮》的创作思想却如此解放,在当时不多见。 二是时空的跨越幅度更大。《红旗谱》只写乡村小城,《南海潮》的视角却从农村延伸到大城市广州,反映横跨三十年的两个社会,这就充分发挥电影时空可灵活转换的优势,很大气,史诗风格比《红旗谱》更鲜明。 三是设计新人形象。《红旗谱》主角是粗犷的北方老农朱老忠,《南海潮》主角是南方农家妹变身渔家女的秀丽姑娘阿彩,两者差异极大。《南海潮》比《红旗谱》还多一个亮点——有一个特别可爱的小男孩猫仔,小童星石小满演技超强,特别受观众欢迎。阿彩很美,猫仔很活,使该片的可看性更胜《红旗谱》。 《南海潮》一上映就轰动全国!第三届电影百花奖经全国观众投票,《南海潮》获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和最佳女主角三大奖,奖项数量和分量都超过《红旗谱》(此届评奖结果因受“左”风干扰没有公布)。 案例二: 《大浪淘沙》PK《青春之歌》 《南海潮》热浪未退,珠影的粤籍导演伊琳再拍一部史诗大片——描写大革命时代知识青年的《大浪淘沙》,但该片也要面对很难超越的标杆——北影在五年前拍摄的《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也是知识青年题材电影,根据反映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的热门长篇小说改编,题材分量重,由大导演崔嵬执导。 《大浪淘沙》根据革命回忆录改编,原著和导演的名气不及《青春之歌》,但有创新亮点—— 当时的国产片,人物活动范围一般不出省,就连描写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电影《万水千山》,也只写在四川的历程,《青春之歌》故事发生地点限于北平一带。《大浪淘沙》写革命青年从北方远赴南方,展现山东济南、湖北武汉、湖南长沙和江西井冈山,南北地域差异鲜明,更显得波澜壮阔,史诗气派大于《青春之歌》。 《大浪淘沙》更富有戏剧性。《青春之歌》着重刻画女青年林道静,以一名女性的视点展开剧情。《大浪淘沙》则是男性视点,描写四名追求新生活的青年结拜兄弟,后来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有坚定者,有背叛者,有逃兵,这种人物关系在今天的影视作品很常见,但在五十多年前是首创,新鲜感特别强烈。《青春之歌》没有写革命者的男女感情,《大浪淘沙》描写农家子弟靳恭绶与文雅女生谢辉由相知到相爱,生活气息和青春激情更浓烈。 《青春之歌》全是文戏。《大浪淘沙》有打斗枪战的武戏,动作性强。如爱国学生与凶悍的敌骑警肉搏,靳恭绶拿起枪反击发动马日事变的叛军。影片结尾,漫山遍野的起义军战士在黑夜中高擎火把前进,犹如一条条火龙,十分壮观! 《大浪淘沙》上映后空前卖座,它与《青春之歌》各有千秋,但其可看性和民间知名度则超越后者。 案例三: 《跟踪追击》PK《羊城暗哨》 1963年国庆节,珠影小片《跟踪追击》与上影的战争大片《红日》同期上映,这部小片没有被挤垮,而且很卖座。 《跟踪追击》描写公安战士粉碎敌特企图在广州制造全市停电的阴谋,粤籍导演卢珏执导该片,也面临不易超越的标杆——6年前他本人在上影执导的一部也是以广州为背景的反特片《羊城暗哨》。该片用过的艺术手法(如年轻英俊的侦察员冒名顶替深入虎穴),《跟踪追击》不宜再用。1960年代初,反特片受“左”风干扰,不准突出公安战士如何神勇,要多写群众力量,也不准学外国谍战片拍枪战打斗追车。局限如此之多,还能拍出好看的反特片吗? 卢珏有办法另辟蹊径。这部反特片全剧都是文戏,但善于从中挖掘吸引人的卖点,成为小巧精品。 该片主人公是公安人员李明刚,他并非英俊小生,已人到中年,但平和可亲,成熟稳健,以生活真实感和亲切感,也赢得观众喜爱。该片刻画公安干警,不写勇武,着重写斗智。李明刚可从百货店经理提供的普通商业信息和老保姆的见闻洞察秋毫,快速锁定侦缉目标,少走弯路。这就既写了群众的作用,又体现出公安干警善于推理和借力的专业素质,不会显得无能。 《跟踪追击》虽是反特小片,也全面调动综合艺术表现手段精雕细刻,其声画造型设计超越了《羊城暗哨》。如“仰拍”向来多用于拍摄正面人物的高大形象,《跟踪追击》拍摄两名特务密谈,居然也用大仰角,但打侧逆光、脚光,借助别致的构图和光效,营造出诡秘氛围。该片表现特务林永贵上阁楼时的惊慌失措,他已出画,因为楼梯是木质,画外传来他的慌乱脚步声很清晰,其内心紧张就表现得淋漓尽致,人物不在画面,但此处无形胜有形! 又如表现广东特色,《羊城暗哨》主要展示老广州传统韵味的中西建筑,《跟踪追击》则着重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广州新市容,体现了时尚气息。该片还首次在银幕上揭开罗湖桥两端深圳、香港两地的神秘面纱,让当时的全国观众大开眼界。 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是一个政治概念、地域概念、经济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它不仅是一种制度创新,更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创造。但创造必须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比如广东电影,它也许还处在沉潜期,但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和其他领域的文化一样,必将迎来它的新高潮。回顾60年南派电影,正是为了给新时代的广东电影如何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新文化创造中再创辉煌指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