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吾辈当奋进

来源:羊城晚报     2019年10月25日        版次:A14    栏目:花地·校园达人    作者:叶伊琪、孙羽泽、曾芷延、钟翠婷、江冰

    

  文题

  (2019年高考全国二卷)

  1919年,民族危亡之际,中国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1949年,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青年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新征程;1979年,“科学的春天”生机勃勃,莘莘学子胸怀报国之志,汇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2019年,青春中国凯歌前行,新时代青年奋勇接棒,宣誓“强国有我”;2049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青年继续奋斗……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青年,以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 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

  ② 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

  ③ 1979年9月15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

  ④ 2019年4月30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的观后感。

  ⑤ 2049年9月30日,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学生作文]1

  与父母书

  ——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

  □叶伊琪 广州市真光中学 高三17班 

  父母亲大人膝下:

  吾于八月底启程,奔波数日,所幸九月一日前终于辗转至北平。今日乃中华民族涅槃重生之大喜日子,吾于天安门城楼底下观开国大典,其状况之豪盛,气势之非凡,意境之辽阔,使吾之心情有如滚滚长江水百尺东流,久久未能平复,遂修书一封与吾父母。

  于开国大典,吾观阅兵典礼。那鲜血般殷红的五星红旗伴随着激昂的国歌冉冉升起,那曲唱道“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五星红旗之下,数万青年昂首挺胸,手持长枪,身着墨绿军装,浩浩荡荡,气势磅礴。号角依然悠扬,礼炮齐响,只见毛主席于城楼之上,庄重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成立了!此情此景,此数十年间的往事便如走马灯般呈现于眼前,余不由涕泗横流。

  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中国曾叱咤风云。峥嵘帝唐,一派繁盛,国家富强,人人安居乐业,其时无论是学术,抑或军力,于天下而言皆可谓“一骑绝尘”;至昌盛大宋,子民衣食无忧,汴京之繁华亦享誉海外。然近百年之屈辱过往,却见官府骄奢淫逸,难护一方土地,百姓沉疴待愈,难言一句艰辛,又遇战火四起。所幸虽有宵小之徒横行霸道,也有无数仁人志士甘愿抛头颅、洒热血,为国之复兴而奉献一生。余以为,今日之前之中国脊骨不全,沉疴缠身,而今日之后之中国定将脊椎挺立,生机勃勃!

  余心中爱国之热血犹沸腾,若资历与新中国要求相符,余定参军卫国。余以为,若有志有力便应报之以国家,以承当今盛世。吾辈应乃奋进之辈,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中国人必须有自信,挺直脊梁”!吾深知自己不得骄傲自满,更不宜妄自菲薄。吾应效仿先辈风骨,恢宏先辈遗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国分忧!

  吾书此书,一报平安,二传捷报。吾将于今日启程返回家中,望父母念信展颜。一切安好,勿念。

  敬祝健康!  

  孩儿敬上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

  [教师点评]

  此文开篇便交代写作背景,表明身份,符合情境设置。接着点明为新中国成立而欣喜,紧承上段,描述开国大典之盛况,抒发难以抑制的激动。由此引出回顾华夏辉煌之历史,痛陈百年屈辱史,表明新中国成立势将带来全新局面的展望。全文尽显青年昂扬向上之壮志,赞!行文紧扣“与父母书”主题,写得情真意切。

  (广州真光中学 钟翠婷)

  [非师点评]

  作文亮点是用文言文表达。应当说,从字词句以及语气上看,这位同学的文言文功底值得称赞。虽然有的地方,稍微拖沓,没有完全呈现文言文的韵味。

  文章不足处在于,缺少个性化的例子。虽然每一个段落都是合理,但若没有个性化的例子,就很难独树一帜,显示光彩。如何个性化?一要个人体验,二要独立思考。

  (世界华文创意写作协会副会长、广东财经大学教授 江冰)

  [学生作文]2

  寄妹书

  ——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

  □孙羽泽 广州市真光中学 高三17班 

  幺妹:

  家中近来可安好?前些日子,经大表哥帮衬,我已在北京安顿下来了,工厂环境也不赖。请转告爹娘,我在北京甚好!只是气候有些干燥,不比我们南方。

  昨日开国大典,我早早便起身与同铺的小花一同至现场观看。初升的太阳毫不吝啬它的光芒,拨云见日,倾洒在这片土地上,我的目光追随着鲜红的五星红旗徐徐升起,耳旁传来的《义勇军进行曲》激荡起我心中的澎湃。

  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墙上,他的洪亮声音、激昂的言语无不敲打着我的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我的泪水顿时便沾湿了衣襟。白鸽掠过朱红的城墙飞起,点缀了湛蓝晴空,宣告着和平的日子终于到来了!此刻的喜悦真的难以用言语来表达!

  幺妹,你知道吗?当初,爹爹拖着还怀着你的阿娘逃难时,差点被子弹打中心脏。我们一路南下好不容易才来到根据地。于我们而言,和平来之不易啊。开国大典游行上,不乏有女子的身影,她们身着灰蓝工装,剪着干练短发,像男子一般挥舞着帽子,为这激动人心的时刻欢呼!我听到一位青年喊着:“愿中国青年摆脱冷气(编者按:此语源自鲁迅《热风》),一心向上走!”身边的青年便更加沸腾起来。是的,这是时代赋予我们青年的使命。

  新中国才刚刚成立,内外交困的当下,惟有青年为主力,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我国实力,方能在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回工厂的路上,小花说她此生最遗憾就是家贫没钱读书,尽管如此,她还是会好好工作,就算只是一个平凡的工人,也要为祖国新时期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成为一名新时代进步女青年。我听到这里,很是动容。现今男女地位逐渐趋向平等,不只是男青年,我们女青年也应该为之努力,摆脱冷气,一心向上走!

  幺妹,你我皆是女儿身,但是如今已不是“无才便是德”的年代了,你要勤于学习,按时到学堂听课,丰富自身涵养,日后方能投身新中国建设之中。往后,阿姊每月都会寄钱回家,待你毕业,阿姊接你来北京。你要收敛脾气,莫要任性,毋惹阿娘生气!该交代的也就这些了,勿念! 

  你的阿姊   

  己丑年农历八月十一日

  [教师点评]

  描述开国大典之盛况,已难掩心中之喜悦;回顾逃难求生的历史,又道出和平的珍贵。此文以特殊视角点题,很符合身份。“内外交困的当下,惟有青年为主力,大力发展生产力”显示出身为青年的豪情。最后还是回归自己的视角,再次点出女青年的身份,表明对“男女平等”的追求。末段尤其扣紧“与妹书”的主题,既承上段之意,又尽显姐妹之情。(广州真光中学 钟翠婷)

  [非师点评]

  作者选择的身份与时机是:在1949年参加开国大典时写给家人的信。文章整体看,身份把握比较恰当。语言也有1949年的气息,而且有个性化的例子——爹爹带着还怀着你的阿娘逃避战乱,差点被子弹打中心脏——这样的细节,让人感到亲切自然。

  最后谈及女青年,显然也比较符合身份,顺理成章。

  整篇文章显得血肉丰满,具个人信息,值得肯定。

  (世界华文创意写作协会副会长、广东财经大学教授 江冰)

  [学生作文]3

  以青年之志,助中华崛起

  ——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

  □曾芷延 广州市真光中学 高三(17)班 

  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是一个屈辱的日子,但更是中华民族崛起之大好时机。天地之功不可仓促,艰难之业当累岁月。近代以来,压积在我们身上的不平等,从今日起推翻!

  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被帝国主义抽筋吸血。可贪得无厌的西方列强正如饥饿的鬣狗,怎么会有满足的一天?《南京条约》后,各式各样的不平等条约接连而来。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协约国之一的我们,牺牲了数以万计华工同胞的中国,竟换不回我们的主权和领土,甚至换不回我们在巴黎和会上的说话的权利。屈辱在延续,但反抗就在今日。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先人们怀揣爱国之热忱,投身于暗潮汹涌的时代。宋有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今有谭嗣同英勇就义,呼喊出“没有革命是不流血的”。爱国的细胞存在于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奋勇向前。

  如今我们不仅有前人的经验,更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打击封建专制,启发了民智。俄国的“十月革命”也为我们送来“马克思主义”。作为学生的我们,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传播者与弘扬者。而作为先行者,我们更应团结广大群众,迎接新时代的到来。

  梁启超先生曾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我们正值青春年华,正满腔热血,满怀抱负,才被委以民族复兴之时代重任。我们青年人应当打碎腐朽的枷锁,唤醒麻木冷漠的国人,用实际行动给侵略者们一记响亮的耳光,还要让北洋政府为自己的言行付出代价。谨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学生亦有责。

  今日,我们要誓死捍卫国家的完整,捍卫国人的气节,向列强坚决说“不”!“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我们应以青年之志,助中华之崛起!

  [教师点评]

  开篇紧扣演讲主题,并揭示演讲背景,同时也紧扣时代背景,写出当时中国面临的危机,很有现场感。文中用词结合古今,在唤起仁人志士的爱国之心方面,很有鼓动性,又能结合当时的社会潮流,凸显时代风起云涌的特征,紧扣身份与演讲对象,写得激情澎湃,好!

  (广州真光中学 钟翠婷)

  [非师点评]

  这篇文章定格在1919年5月4日,以时代论,文章缺少时代气息。完全白话文,基本上属于现代文韵味,相对于时代定格来说,略显逊色。

  全文从内容上看,基本上是宏大叙事,用的是公共语言,所以稍显空洞,缺少个性。既无个人细节,也无亮点突显,因此尚有很大的提高的空间。

  另外,建议在抓取有时代特征细节上下功夫。有时一个细节到位,人物即刻熠熠生辉。

  (世界华文创意写作协会副会长、广东财经大学教授 江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