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用“什么”代替“为什么”

来源:羊城晚报     2019年10月25日        版次:A14    栏目:花地·校园达人    作者:黎子华

    

  客串

  过来人

  □黎子华

  面对重复犯同样错误的孩子,心烦气躁之下,我有时会严厉地训斥。比如孩子逢周末会去上跆拳道课,但有时她会忘了换老师要求穿的服装,穿着裙子就过去了。我知道后便忍不住要生气——

  我:“你为什么穿裙子?”

  孩子:“对不起,我忘记了。”

  我:“为什么忘记了?上周已经和你说过。”

  孩子:“对不起,我知错了。”

  我:“为什么犯同样的错误?你怎么答应我的。”

  孩子:“对不起,我下次不会再穿裙子了。”

  我:“为什么还要有下次?你是不是想气死我。”

  这样说下去,最后大人越来越生气,孩子也会陷入沮丧。问孩子“为什么”,代表了大人的不理解,意味着大人是一个监督者、执法者。然而这样并不能解决问题。孩子总是善忘的,犯的错通常也不会批评一次就能改。

  反省过后,再一次发生这种情况时,我决定试试用“什么”代替“为什么”——

  我:“是什么原因让你又穿裙子了?”

  孩子:“我觉得穿裙子好看。”

  我:“那你现在该做什么?”

  孩子:“我马上回去换。”

  我:“你有什么办法让自己下次记得穿裤子来上课?”

  孩子:“我会在日历上画一条裤子。”

  她真的很认真地在日历上每一个上课的日子都画了一条裤子。之后,她似乎真的没再犯过这个错误。

  用“什么”代替“为什么”的沟通方式,竟让我们实现了“共赢”。

  我总结了一下:首先,我没有用“为什么”第一时间去否定孩子,没有一开始就给她贴上“你不对”或者“你不行”的标签。孩子是未成年人,情绪容易被影响,我改用“什么”来提问,其实更容易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第二,“为什么”容易把问题焦点放在人身上,“什么”的提问方式却可以让我们聚焦于事情本身。于是孩子更容易记住“这件事情该怎么解决”,而不是只记得去反省“我不是个好孩子”。能让孩子反省是好事,但相对于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更重要的还是培养好习惯并解决问题;最后,促使孩子有所改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她说出“对不起”“我知错了”这样的话,我们需要具体的解决办法。用“什么”或“怎么办”来提问,就能促使孩子把行动具体化。孩子通过自己安排的行动,反而会加深印象,最终让这种错误行为画上休止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