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八哥的故事

来源:羊城晚报     2019年10月27日        版次:A10    作者:

    

  秋

  □青丝

  每天到公园早锻炼,都看到一个老头让一只八哥站在自己的肩上,一人一鸟四处溜达,悠闲而又从容。时有路过的人感到好奇,停下脚步观望,鸟也不怕生,会随着主人的引导发出问候“你好”,发音清晰,字正腔圆,把围观的人逗得乐不可支。那种其乐融融的场景,看起来既和谐又温馨。

  我常由此情景想起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边有一个养八哥的人旅途中没有路费,与八哥唱双簧,到山西绛州城里人多的地方一人一鸟相问答,引得观者如云。王府出十两银子把八哥买下。鸟主人拿到钱后,到二十里外等着,八哥瞅个空子就飞走找主人去了。王府落了个鸟财两空……现实中这种人鸟亲密无间的场面,与文学故事里的情节描写,形成了戏剧性的交接。

  民间向来把八哥视为吉鸟,人们蓄养其幼禽,将鸟舌头的前端剪圆,便能够模仿人说话。我幼时上动物园,总会在八哥笼前停留,问一句:“八哥,你吃饭没有?”经过训练的八哥有时会很清脆地回答:“吃过了!吃过了!”有时则萎靡地停驻在笼中一角,任人怎么逗弄也不出声。碰到这种情况,鸟笼前面的人反而更像一只傻鸟。但八哥的聪慧特性,缩短了人与鸟之间的距离,于古今都是热门的饲养对象,除了《聊斋志异》,还有不少古笔记也载有八哥的故事。

  《清稗类钞》记叙,清代有一家人养了一只八哥,喜欢耍嘴皮子说闲话,每次看到他人隐私,就到处宣扬,搬弄是非。这家人领养了一个童养媳,年纪小嘴馋,某天趁翁姑出门不在家,跑到厨房偷煎年糕吃。她担心被八哥看到乱传,导致受责罚,就事先取一个竹编饭箩把八哥盖好,才放心操作,以为可以高枕无忧。没想到主人夫妇回来,八哥立马开始耍嘴皮子打小报告:“饭箩罩了八哥头,镬里年糕滑溜溜。”翁姑一听就知道童养媳偷吃年糕,遂重责其媳。

  也有宣扬八哥正面形象的故事:清代海宁硖石一户许姓富绅,雇一个老尼姑到家里为女眷整理冬衣冬被,把棉衣棉被里的丝绵取出,打蓬松后再重新装入。主人家的小姐也在一旁帮手。不料整理完后,小姐发现自己的珍珠耳环不见了,老尼姑成为最大的嫌疑人,被主人送到官府审讯。老尼姑矢口否认,案子毫无头绪。小姐养了一只八哥,飞到知府衙门内大叫“小姐小姐,珠环入絮,勿冤老尼”。知府听到后,下令把整理过的棉衣棉被送到衙门来,当着双方的面拆开,珍珠耳环果然就在棉被里,为小姐在帮手过程中不慎掉入,冤情遂由此得雪。

  还有一个故事颇为煽情:湖北一个老妇养了只八哥,能代主人到亲友家里传达口信,或借还一些小物件。某天,老妇遣八哥到亲戚家借针,返回时,八哥看到邻村的晒谷场上有少许遗漏的谷粒,就把口里衔着的针放在一旁的碌碡上,转身啄食。不料有老鹰俯冲而下攫之而去。被抓走的八哥在半空见到一个熟识的村妇,交代说:婆婆,我被鹰抓去,麻烦你带话给主人,今生再也不能见面了,针放在碌碡上,主人可以自取之。老妇听到传讯,终日哭泣,几乎哭瞎了眼睛。

  虽然以现代眼光看,这些经过古人刻意美化的故事,留下了太多人工虚饰的痕迹,令被赋予人类行为特性的八哥鸟,呈现出无限迷人的面貌。但我还是喜欢这样的故事,因为对于善而美的事物心生共鸣,是人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