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印象

融理性于诗歌感性

来源:羊城晚报     2019年12月01日        版次:A08    栏目:湾区文艺评论    作者:李磊

  □李磊

  在诗学和诗歌审美日渐混乱的当下,诗歌逐渐失去了人文精神和价值关怀,语言上看似冷静其实是冷漠的表达,充斥着媚俗和低俗、荒诞和荒唐、无情和无趣、装腔和装×的时候,诗人龚刚却依然保持着中国诗歌审美的基本精神:把对生命的关照作为其诗歌的主题,在时间和空间上,探索人的心灵结构,在浪漫情感的流脉背后,蛰伏着想象力对知性的追逐,坚守着纯粹与刻骨的疼痛感和悲剧之美,从而使其诗歌闪烁出理想主义的人性光辉。正如他在其《诗歌本体论:关于反抒情》文中所言:一句话,不矫情、不滥情、不为欲望左右的抒情才是真抒情,不媚俗、不矫饰、从心而出、并能照亮生命的诗才是真诗。因此,他的诗歌常常置抽象的时间为具象,取广辽的空间为结构,把人心的灵性赋予情趣和哲理,不但珠圆玉润,而且余味深长。

  看龚刚的诗《你和李白早有一场约会》,在朴素的叙述中带给人温暖,又隐隐有些伤痛。诗人用宁静、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把“骑着唐马的”余光中与飘逸诗仙“李白”约会在一起,具有了“茴香与酒”的浓烈和“杏花”的温柔,从而揭示了生命和美的力量。

  诗人或者人需要“诗意地栖居”,这就是怀着一颗悲悯的心感受着天空、大地、历史和未来的美好与爱恋,这种感恩即是神性,安静而透明,通过永不消散的爱和忧伤洗涤着诗人的灵魂。当代诗人臧棣认为:诗歌就在于重新辨认出我们和世界之间最本质的联系。现代人的生存状态过于倚赖我们的社会身份,但这种倚赖却越来越不可靠。这些社会身份正日益变得错综复杂,正是在这种错综复杂的纠结中,我们的生命力已渐渐丧失了与自然、与世界的单纯的联系。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诗歌创作中,龚刚并没有依赖他作为一个著名学者的社会身份,而是重新把自己建构成一个诗人,他旺盛的生命力正与世界和自然建立一个单纯的联系,从而重构了他诗人的“性灵”。

  通过对人类生存、大地秘密的最终追问和解读,对自由和爱的永恒追求和探寻,融理性于诗歌感性之中,置理想于诗歌的性灵之中,龚刚展示了他诗意的创新,闪烁出理想主义的人性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