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澳门文学史上少见的“多面手”

来源:羊城晚报     2019年12月08日        版次:A07    作者:袁绍珊

    

  印象

  □袁绍珊

  初识倾城时,我眼里的她,剪裁得体的套装,亲切温婉的笑容,伴着得体的谈吐……心想:才女大概就该长成这个样子了。那时候她还未出散文集,给我一大沓划了重点的作品剪报,足见她的认真和贴心。十年后再访问她,依旧是当年风采,思路有条不紊。

  那一夜月色倾城

  倾城之名,一直以为是源于《汉书》那首《佳人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访问当日才知,原来有个更美丽的出处。

  “母亲怀我的那年头没有为胎儿照‘B超’这回事。我出生那天正值中秋前夕,当晚月色满城,因为月亮代表女孩,父亲便猜这将是个女儿,故取名‘倾城’,以铭记当夜的倾城月色。”倾城笑说:“这名字很好记,有读者以为是笔名,所以我就不另取笔名了。但也因为名字有个‘城’字,从幼儿园开始到现在,偶尔会被别人误以为是男生。”

  倾城的父亲,正是诗文名家冯刚毅先生,他除了给他的“掌上明珠”起了如此独特的名字,还引领她进入文学殿堂。

  倾城说:“我对文学的兴趣,可能是从小被祖母熏陶,加上酷爱文学的父亲的耳濡目染。祖母喜欢跟我讲中国传统侠义故事,印象最深是我五岁那年听她讲‘岳母刺字’;父亲会跟我讲唐诗宋词,我也常缠住他要他讲《聊斋》、《山海经》等故事。虽然我童年时认字不多,但对中国四大名著、《简·爱》、《神曲》等砖头般的巨著,也是充满好奇地边猜边读。我觉得孩子们如从小看经典文学作品、伟人传记、唐诗三百首等,对提高人文修养很有帮助。”

  多元的文学之旅

  对阅读和知识的渴求,继而启发倾城对创作的兴趣。倾城的文学创作起点比同辈诗人作家都要早,十一岁在报刊发表第一首现代诗,十二岁写出第一首七律,此后散文、现代诗、古典诗词、小说创作和翻译,一直没停止过。她曾在《浅谈青年如何学习文学》一文中坚定而甜蜜地提到:“文学自有她的魅力,让你爱上了,便不能回头。”

  人们常说,文学创作是孤单的事业,但倾城走得一点也不寂寞。她在父亲、师长一路的栽培和鼓励下,求学期间已获大大小小的征文奖项;后来在北京念硕士,认识了她丈夫龚刚,二人成为澳门为数不多的一对“文坛鸳鸯”。龚刚是学者型作家,受比较擅长写诗的太太影响,近年也写现代诗和古典诗词;反过来,倾城也不免受这位“第一读者”影响,内容、视野和文笔越来越有学者气息,她笑说:“我先生比较多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指责’我的作品。”

  倾城说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是她跨时空的精神导师,她也非常欣赏鲁迅、林徽因、戴望舒、张爱玲等民国时代的名家,至于内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朦胧派诗人及台湾诗人余光中、洛夫、郑愁予等也影响着她的现代诗写作。她研究葡语作家如萨拉马戈及诗人贾梅士、佩索亚、庇山耶等,也译诗和翻译音乐作品,这些经历都开阔了她的视野:“跨语言、跨学科、跨文化经验造成新奇的意象冲击,有助吸纳不同语言文化文学的特点与风格。”但她也说:“我喜欢多元之美,自然之美,没有刻意要模仿任何人,没有特别的书写策略,也没有想要卖弄文字技巧。”

  文字之美与精神之美

  倾城写的古典诗词,格局开阔,比较少女儿气,但她最为人熟悉的身份,还是现代诗人。诗人陶里评论她的现代诗“节奏感强,用词准确和讲究意境,诗风倾向传统多于现代”。其古今皆宜、中葡皆通的语言能力,使倾城成为上世纪九十年代“新生代诗人群”、甚至澳门文学史上少见的“多面手”。

  倾城的现代诗,确实唯美非常。有时意象复沓、层层递进,像一抹贵价香水——首调有白茶花的清甜,自我意识非常强烈;中调是兰花的雅淡,呈现水墨画般的山水意象;待香气挥发后,抒情基调仍有古典、纯净的睡莲气息。她曾直陈自己的“唯美”诗观:“我爱缪斯,就是基于我爱生命的美感。社会上与自然界中的一事一物,无论它是平面或是立体的,是快乐的或是痛苦,都有它的美……在‘唯美’的诗的宇宙中,我放牧着我的梦与理想。”

  和她喜爱的诗人余光中一样,倾城也是“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倾城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到现在,在《澳门日报》镜海版先后开了“青春节拍”和“雕刻时光”两个专栏,这两个专栏名称,也见证着倾城文风的转变和成熟,从早期的青春感怀,转而关注平常世态和中西文化命题。

  倾城的散文更倾向于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辨,温文尔雅,语调轻缓,甚有美文、小品文的风韵。她说:“美文,不仅是指文字之美,还有精神之美。”她在专栏中,既谈诗论艺,也诉说对故人的追忆,以及描写路环小镇家庭乐。

  倾城说,灵感往往随时袭来,有时仅仅是散步、看到小朋友或大自然,心里便冒出一两句诗、三数个意象来,所以她以前随身带着拍子簿,现在则记在手机里。她说:“写作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阅读就像吃水果,吃水果给身体提供维他命;阅读则给精神世界补充维他命。写作就像去松山散步,散步可锻炼身体,三五成群地抒发感受,交流心得;写作则锻炼文笔,可与读者朋友作心灵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