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从历史中寻未来之路 在传承中悟文化自信

广东5大主题展全部入选国家展览推介项目

来源:羊城晚报     2019年12月16日        版次:A09    栏目:旅游·专题    作者:程行欢

    

    

    

    

    

  文/程行欢

  近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2019年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征集推介项目100项。广东省选送的五个主题展览在全国2万多个展览中脱颖而出,全部入选国家推介项目,可谓百里挑一,获奖数量与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宁夏并列全国第二。

  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血脉。不懂历史,无以图将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部署。奋进新时代、筑梦新征程,书写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新篇章,是时代赋予的重大责任。在这一背景下,就不难理解,为何广东选送的五个主题展览会全部入选国家推介项目。

  据国家文物局发布的信息,2019年度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涉及单位除国有文物系统所属博物馆外,还有不少是行业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涵盖了中央级、省级、地市级、县级等不同行政层级。为体现展览的专业性和社会效益并重,国家文物局邀请了来自宣传、教育、传播、文博等不同领域的相关专家学者,评议推荐产生了100个推介项目。广东获得推荐的五个主题展览分别是:广东省博物馆的《大海道——“南海Ⅰ号”沉船与南宋海贸》、广州鲁迅纪念馆的《红的文学——广东左翼作家点将录》、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的《英雄礼赞:馆藏民间工艺所见之英雄模范》、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的《捍卫共和 复兴中华——孙中山三次在广东建立政权》、江门市博物馆的《我还是一个地道的中国人——爱国侨领司徒美堂诞辰150周年专题展》。

  这五个展览涵盖范围广泛,从时间看,有古代,有近代,有现代,有当代;从内容看,有传统文化,有革命题材;从聚焦点看,有“海丝”这样宏大命题的展览,也有司徒美堂这样“个人”的深研。它们体现了广东博物馆研究能力、策展能力、传播手段的不断创新进步。

  近年来,广东省文旅厅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多措并举推进博物馆建设和发展,对标国内国际最高水平,不断提升博物馆陈列布展质量,在我国博物馆陈列展览领域的最高荣誉——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的评比中,可谓硕果累累。如2019年,深圳博物馆“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获得“第十六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特别奖”,在获奖名单中位列榜首。该展还获评2018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墓出土文物陈列》、广东省博物馆《异趣·同趣——馆藏清代外销艺术精品展》《牵星过洋——万历时代的海贸传奇》等7个展览也先后获得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称号。

  这五大展览,从不同领域、不同视角出发,回望薪火相传、代代守护的历史,同时也展现中国文博工作者的文化情怀与传承精神,展现遗产保护事业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展览 1 广东省博物馆

  《大海道——“南海Ⅰ号”沉船与南宋海贸》

  800多年前,一艘满载货物的南宋商贸船消失在茫茫大海中。800多年后,它从海底被整体打捞出来。为了揭开它身上承载的秘密,考古人乐此不疲,中国的水下考古也因为这艘船开启了新航程。

  1987年,广东台山海域发现一条满载船货的古代沉船。此后30多年,针对这条被考古学家命名为“南海Ⅰ号”宋代沉船的考古工作一直持续。截至今年3月,水下考古人员从沉船上陆续发掘出超过14万件各类船载文物,并获得数万枚铜钱和重约百吨沉船凝结物及铁器。

  为了纪念“南海Ⅰ号”发现32周年和“整体打捞”12周年,广东省博物馆开展了《大海道——“南海I号”沉船与南宋海贸》,给观众带来最新的发掘故事和发现。

  据《大海道》展览策展人、广东省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展览是“南海I号”沉船文物第一次在广州进行大规模展示,展览筹展组亲赴现场挑选展品,力图将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带来广州。本次展览,文物类别丰富,出水的瓷器、各类别金属器、金银器、朱砂、果实、动物骨头、水晶、骨头制品、石质文物等都被涵盖。其中,既有1987年第一次调查发现搜集的第一批代表性器物,也有今年最新发现的成果。值得一提的是,粤博参加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第二季)的宋金项饰都在展览中呈现。

  为配合展览,还举办了3场专家讲座,分别由广东省博物馆馆长魏峻讲述两宋海贸,“南海I号”考古队队长崔勇讲述广东水下考古的起步和发展以及成果、考古队员孙键讲述“南海I号”发现、打捞、发掘等。

  “南海I号”沉船,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较早、船体巨大、保存较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南海I号”沉没于下川岛西南海域,1987年8月被发现,经过20年的调查及相关考古工作,2007年12月整体打捞出水,并移驻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相关考古发掘和保护工作持续进行。初步推断,“南海I号”沉船是中国南宋时期,从福建泉州出发,经东南亚,驶向更远的西亚等地的商船。

  据悉,截至今年3月,“南海1号”文物发掘总数约超14万件。展览以400余件“南海I号”沉船文物及馆藏相关南宋时期文物为载体,文物类别涵盖了陶瓷器、金银宝石、金属器、碑拓、动植物标本等。

  展览 2

  广州鲁迅纪念馆 《红的文学——广东左翼作家点将录》

  “五四”青年节当天,不少游客一大早便冒雨来到广州鲁迅纪念馆,在特别的日子参观馆内新展“红的文学——广东左翼作家点将录”。

  这也是为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中国左翼文化运动89周年、广东左翼文化运动86周年,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广州鲁迅纪念馆主办的展览。这是广东左翼作家群像第一次全面系统的展示。五一小长假期间,鲁迅纪念馆凭借这个“红色”文旅精品展,三天内吸引游客6218人次。

  “可以说这是第一次正式而系统地,以群像式的方式梳理广东左翼作家的生平作品。”广州鲁迅纪念馆馆长吴武林介绍,鲜明的展览主题特色,让这段历史清晰呈现在观众眼前。

  吴武林介绍,该展览通过近300件文物展品和300余张照片,梳理和回顾了广东左翼文学的发展历史,全面展示了广东近现代革命文学发展的概貌,呈现了广东左翼文学对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地位。

  20世纪30年代,在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建立了“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下称“左联”)。吴武林表示,广东革命作家在“左联”历史进程中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比如,林焕平、林基路、雷石榆、陈紫秋、陈辛仁、高承志、碧野等,在日本东京“左联”和北方“左联”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受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影响,广东的广府、客家和潮汕文化圈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左翼作家、戏剧家、理论家,如冯乃超、欧阳山、草明等。“在广州分盟成立之前,广东的革命文艺就很活跃。”吴武林表示,在“左联”成立以后,广东成立了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广州分盟。为广东红色文化溯源成了本次策展的一个重要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5月1日上午,广东省副省长许瑞生率省文化和旅游厅、自然资源厅有关负责同志专程来到广州鲁迅纪念馆。许瑞生指出,广东省红色文化非常丰富,而广东左翼文化是红色文化的一部分。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之际,推出广东左翼作家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展览3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英雄礼赞:馆藏民间工艺所见之英雄模范》

  由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共同主办的《英雄礼赞:馆藏民间工艺所见之英雄模范》展览今年9月在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开幕。这个展览以涵盖了石湾陶、广绣、广彩、牙雕、剪纸、潮彩、潮绣、麦秆贴画、木雕、枫溪瓷、嵌瓷、竹丝编画、惠来贝缀等各个工艺门类的艺术精品,“讲述”英雄的故事。

  展览包括“我们热爱和平”“艰苦岁月”“改天换地”“英雄事迹代代传”四个部分,展示了从历史年代到今天新时代有代表性的英雄模范人物,例如“农动大王”彭湃、“抗日名将”杨靖宇、“钢铁战士”麦贤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雷锋、“人民公仆”焦裕禄、“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敦煌女儿”樊锦诗、“航天英雄”杨利伟、“世界冠军”中国女排……观众可从多姿多彩的民间工艺品中领略中华优秀儿女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真挚情怀。

  “本次展览包括从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馆藏中遴选一批以英雄模范为题材创作的工艺精品,其中还有新近征集和借展的名家之作,涵盖了石湾陶、广绣、广彩、牙雕、剪纸、潮彩、潮绣、麦秆贴画、木雕、枫溪瓷、嵌瓷、竹丝编画、惠来贝缀等各个工艺类别,期望让更多观众聆听英雄的故事,感受模范的力量,歌颂先锋的精神。”广州市社科联党组成员、专职谭晓红介绍,本次展览也是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举办的“礼赞新中国——第八届广州学术季”中“弘扬红色文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系列教育活动之一。

  小学课本的彩页中,曾收入一件精彩的雕塑作品——《艰苦岁月》。他是广东著名雕塑家潘鹤在1956年为建军30周年美术展创作的,表现第四野战军解放海南的主题。在战斗的间隙,老战士仍然吹奏起笛子,小战士在一旁托腮倾听。那专注的眼神,仿佛既是对过往中国人民求独立、求解放的革命之路的沉思,又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作品洋溢的积极乐观精神感动了无数人,是中国美术馆的镇馆作品之一。1961年,石湾名手廖洪标以石湾陶的形式仿作了这件作品。题材一致,造型一致,但陶泥与铸铜,却呈现出不同的活力。与经典雕塑的庄重深邃相比,廖洪标的作品更加民间化,更加朴素无华。这件作品,如今正在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的“英雄礼赞”展中展出。

  专家指出,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的民族,各个时期都涌现出无数英雄人物。数十年来,一代代大师名手以自己的饱满热情,塑造出极富广东风味和岭南韵致的民间艺术精品,这是不同于“学院派”艺术的另一条激扬时代精神、锻筑中华之魂的艺术呈现和情感传递的脉络,一定程度上来说,体现的是更普及、更“接地气”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渠道。

  展览4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 《捍卫共和 复兴中华——孙中山三次在广东建立政权》

  “捍卫共和 复兴中华”展主要展示了孙中山1917年至1925年三次在广东建立革命政权期间领导护法运动和国民革命的历史,着重展示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实现晚年的伟大思想飞跃及其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帅府馆副馆长罗兴连介绍,展览主要采用了古应芬和刘纪文后人捐赠的珍贵文物,以纸质类的文物为主,共123件套,大多为首次展出,富含鲜为人知的重要历史信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此外,向中山大学孙中山纪念馆借用文物3件、向帅府后人借用1件。展览的一大亮点是将内容从“平面”变为“立体”,从“纪念馆空间”延伸到“城市空间”。

  展览突出体现了孙中山“吾之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宝贵精神,以及不断追求进步,晚年实现重大思想飞跃的广阔胸怀。

  展览基本陈列除前言、序厅和结语外,主要包括“创建中华民国军政府”、“创建中华民国政府”、“创建陆海军大本营”和“中山北上与帅府改组”四个部分。

  其中,序厅部分是整个展览的历史背景,简要介绍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至1917年7月间,民主共和诞生之后遭遇的各种挫折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不屈不挠奋斗的过程。

  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孙中山第一次南下广东开展护法运动,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在广东士敏土厂开府办公、领导护法运动以及护法受挫等重要历史。

  第二部分,重点介绍孙中山组织驱逐桂系军阀,回粤重建护法大本营,就任“非常大总统”,“援桂”“北伐”,以及陈炯明所部发动“六一六兵变”导致北伐受挫、二次护法运动失败的历史。

  第三部分,重点介绍孙中山组织驱逐陈炯明,第三次在广东建立陆海军大本营,领导国民党改组,召开国民党“一大”,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创办黄埔军校和国立广东大学,平定商团叛乱,工农运动蓬勃发展等重要历史。

  第四部分,重点介绍1924年11月孙中山离粤北上共商国是,在北京病逝、两次东征及大元帅大本营改组成为广州国民政府的历史。

  馆方还将展览内容融入帅府馆品牌活动“帅府之夜”中,以珠江边的夜间组歌的形式,向公众传达孙中山先生的精神,传递广州的革命基因。此外,根据展览,帅府馆还推出《文物里的民国史事》系列课程,设计15节课,每节课涉及至少1件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馆藏文物。广东仲元中学、广州市番禺区石北中学、广州市第七中学等学校引进此系列课程,把静态、定点的展览,以动态、移动的形式,送到孩子们的课堂里。

  展览5江门市博物馆 《我还是一个地道的中国人 ——爱国侨领司徒美堂诞辰150周年专题展》

  这个展览是江门开平纪念司徒美堂诞辰150周年系列活动中的一个。司徒美堂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深受海内外人士尊敬的著名侨领,也是中国致公党卓越的创始人之一。在旅居美国的近70年里,他时刻心系祖国。辛亥革命时期,他追随孙中山先生致力于挽救民族危亡的革命运动;抗日战争时期,他在美洲积极宣传抗战,筹集资金、捐献物资,为抗战奔走;新中国成立后,他不顾81岁高龄,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事业,被称为“爱国旗帜、华侨楷模”。

  展览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全面介绍和展示了一代侨领司徒美堂先生爱国、爱乡、爱侨、紧追时代脚步的一生。展览共分为《七十年旅居美国》、《余生奉献新中国》、《长留风范在人间》三个篇章。

  巡展为期3个月,在江门开平各镇街和学校累计展出17场,每场7天,总参观人数达5.4万人次。各镇积极配合,广泛发动本辖区党政领导班子、基层干部、党员干部和中小学生参观学习。展览感染了现场参观的各界人士,司徒美堂的出生地——赤坎镇牛路里村的村民更是激动不已。

  此外,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中国致公党广东省委员会、江门市文广新局、开平市人民政府还在北京举办了司徒美堂诞辰150周年专题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