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受访者提供 |
孙培吾教授 图/羊城晚报记者 梁栩豪 |
|
从医70年 广东名医 文/羊城晚报记者 丰西西 通讯员 粤卫信 梁嘉韵 彭福祥 孙培吾教授是我国著名心胸外科专家。从事心血管外科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70余年,在复杂先心病外科、重症心脏瓣膜外科领域有深厚造诣。他与我国心外科同起步、共发展,是国内较早从事心胸外科的杰出工作者,他自始至终保持着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一心为民的医德医风,发扬兢兢业业、刻苦求实的敬业精神。 因为家人而立志从医 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88岁的孙培吾教授刚刚从国外回来。这位热爱旅游、冒险的“潮爷爷”幽默风趣地分享着他的各种经历,笑声阵阵,果然是一位充满活力的“80后”。 学医是少年时立下的梦想。孙培吾说,从高中开始,他的学费都由哥哥支持,“可哥哥有肺结核,老是吐血,我想以后一定要做医生要把他的病治好”。孙培吾说,高中时他就自学了肺结核的治疗办法,在家里帮哥哥打气腹。 后来,孙培吾如愿考上医学院,毕业后成为了一名外科医生。1954-1962年,孙培吾在湖南省湘雅结核病胸外科工作,创建了湖南省结核疗养院,主持胸外科工作。 时代激励他不断前行 1958年,因在开展肺结核外科治疗上取得优异成绩,荣获国家卫生部技术革命先锋称号,并在全国各战线先进模范大会上,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那是我这一生最光荣的时刻。”至如今,他依然对当时的情形记忆犹新。 1961年,他应邀前往广西百色地区医院,在简陋的条件下完成低温心内直视手术(主动脉瓣狭窄切开及房间隔缺损修补)并取得成功。受到当地民众的赞扬。此后,他致力于深低温停循环的研究。 “曾经有一个美国医疗代表团过来观摩我们的手术,我做了自制生物瓣的瓣膜移植手术,当时我们的瓣膜是去屠宰场取材,经过一系列的处理,然后一针一线缝合自制的瓣膜。代表团的团长看完手术后,给我伸出一个大拇指,他问,你们这个瓣膜是哪里来的?我说,我们自己做的。他简直难以置信。”孙培吾说,在国家“一穷二白”的年代,时代给予了他最大的激励,“只要有决心,想办法去努力,总是可以成功。” 喜欢孩子而关注先心病 1981年7月-1982年4月期间,孙培吾赴美国耶鲁大学New Havan Hospital心外科学习深造,开始投身于研究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这一世界性难题,学成回国后,他主攻复杂先心病,积极研究并不断创新手术治疗方案。 1980年,孙培吾专注于复杂先心病及重症心脏瓣膜病治疗,自创左心房-肺静脉下腔内吻合手术,保留全部瓣下结构MVR。1983年,在国内首先在上海心血管会议上介绍Fontan手术在复杂先心病中的应用,并取得了右位心、右旋心、左旋心合并复杂心内畸形手术的成功。1984年,首例冠脉搭桥手术在湖南医学院附二院成功完成,孙培吾获湖南省卫生厅医药卫生科技成果奖;他在国内谢陶赢教授的领导下率先推广低温心脏手术。 1986年,孙培吾调入中山一院心胸外科工作,担任心胸外科主任、教授,对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 “我喜欢孩子,儿童先心病发病率高,而复杂先心病导致的死亡率太高了,看着孩子死去,我心里难受。所以我就选择做儿童先心病治疗。”孙培吾说。1986年,他在国内率先开展心脏异位的复杂先心病治疗。有一例患有胸腹型心脏异位的孩子,“孩子的心脏长在肚子上,胸骨裂开了,心脏里还有房间隔缺损加上左心室憩室,腹部还有疝气。这是非常少见的。”孙培吾说,这种心脏异位的患儿,在此之前他遇过两例胸型,都未能存活下来。但这个7岁孩子的家属强烈请求他治疗,他于是为之一搏。“孩子出院了,几年后回访,孩子状态很好。”孙培吾笑得很开心。 1995年,在孙培吾的带领下,中山一院开展亚洲首例新生儿心脏移植治疗复杂先心病HLHS手术,并首先在国内提出对“心脏位置与复杂先心病类型相关性进行分析”的见解,先后两次在日本国际会议上发表。1995年,孙培吾获得国家科委科技成果奖二等奖等多项荣誉。 重视学生临床能力培养 作为老师,孙培吾对学生要求严格,尤其要求学生重视临床工作,利用晚上等空余时间开展实验研究,使学生牢牢掌握了较强的外科临床能力。“心脏外科的硕士生要毕业,得能够打开心脏做房间隔缺损手术才行;博士生要毕业,一定要达到做瓣膜手术的水平。现在很多研究生毕业连皮肤都没切过,这是很奇怪的。” “年轻人就是要培养的。”孙培吾曾选送多名学生出国深造,这些医生学成归来后,在临床治疗技术及科研水平上突飞猛进,逐渐成为了中国心胸外科界的中流砥柱。 “做心脏外科是非常有挑战性的工作,必须非常刻苦认真地学习。”孙培吾说,病人不脱离危险,他就不离开病房。“第一次做换瓣膜手术的时候,我五天五夜守在病人床边。我一辈子都要感谢病人,是他们给了我机会,让我不断地学习和前行。” 他提醒年轻医生,要把病人当亲人、当成自己。“假如只有1%的手术成功率,也要付出100%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