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子柒火了,随她一同火起来的还有关于隐居的讨论。很多被“996”困住的人,每天从事机械乏味的工作,憧憬能够避开城市的纷扰,觅一处本色之地隐居,过上和李子柒一样的田园牧歌生活,就像法国超现实主义诗人阿瑟·兰波说的:生活在别处! 世俗之人对于隐居的愿望,与时尚潮流很相似,每隔上不久就会爆发一次。我多年前看到有人发帖,称自己当下收入虽然还不错,但岗位压力很大,身心俱疲,想提前退休找一个僻静处隐居,请网友代为出谋划策,哪个地方更合适。结果引发许多人的热烈共鸣,掀起了一波归隐山林的热潮。众人表达出来的意愿也惊人一致:隐居写诗,写小说,像卢梭一样写自传,力求对自己坦诚、真实。尤以海明威在古巴的隐居生活为标杆,每天在加勒比海岸的明媚阳光下品饮古巴咖啡,抽哈瓦那雪茄,喝朗姆酒,用心爱的猎枪打猎,夜深人静时便开始写作…… 这种保留了自然原始属性的生活方式,虽然人人都爱,但其核心却很容易被忽略——隐居本质上是用金钱换时间,换取更多的自由支配空间。也就是说,隐居必须具有丰厚的物质基础,才能趋近生活品质和精神追求的完美状态。不要忘了,隐居在瓦尔登湖的梭罗,没有东西吃的时候,也须隔三差五地拜访附近的农户,或者仰仗亲友为他送来糕点吃食。卢梭在出版《爱弥儿》后,被整个法国排斥,被迫逃到瑞士的纳沙泰尔隐居,如果没有卢森堡公爵和狄康德亲王的资助供养,他恐怕也很难保持内心的平和。 加缪在《置身于苦难与阳光之间》谈及人性的矛盾,“人拒绝现实世界,但又不愿意脱离它”。隐居和旅游一样,都是内心的空虚和厌烦驱使人们想到外面尝试与之前不同的生活,但只要陷入孤独,人们又会变得无法忍受自己。塞林格以《麦田守望者》成名后,隐居在新罕布什尔乡下的山顶小屋。但在隐逸的表象背后,却是他难耐寂寞,时常利用自己的名气四处写信勾引女生。有一个年轻女护士被塞林格的文采迷住,不惜背弃与未婚夫的婚约,成为他的情人。还有一个耶鲁女学生接到塞林格的亲笔信,不顾还有一年就能拿到耶鲁大学的毕业证,辍学投入了塞林格的怀抱。 很多时候,现实都是游离于美之外的,归隐山林的悠闲生活,往往只是具有想象上的乐趣。毕竟李子柒只有一个。而且一个人想要写作,也不需要等到出世隐居以后。如果排除武侠小说里常见的从深山秘洞获得秘笈令功力大进的偶遇,在野外写诗写小说,也未必就比在城市楼房里写的文字要高明有趣。所以,想要活得自在悠闲而不焦虑,最需要改变的,不是外在环境,而是内心对于物质的需求。换句话说,现代人最现实的隐居方式,就是降低自己的社交存在感及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