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他画出的,是只有中国文学才能塑造出的如幻如梦的诗般境界,让你看到中国水墨语言代表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如何读懂 红色题材 背后的李可染?

来源:羊城晚报     2019年12月30日        版次:A10    栏目:名家话收藏    作者:林清清、戴朝晖

    

    

    

     李可染在从化创作的《秋山图》,崇正2018春拍9200万元成交 崇正供图

     李可染《雨中漓江》用墨意象化,2019秋拍966万元成交 崇正供图

  文/羊城晚报记者 林清清 通讯员 戴朝晖

  在趋于平淡的收藏市场中,亮点总是引人关注。

  在今年稍显平淡的市场大环境下,红色题材书画仍然受到关注,李可染的多幅作品在不同机构的大拍中,都创造了具领衔地位的高价。最近一则过亿元的消息,来自11月18日嘉德秋拍“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近现代”专场,李可染在1976年创作的《井冈山》,拍出了1.38亿元的高价。

  近年来,李可染持续有高价作品拍出,在广东也有着特殊的影响力。例如李可染在广东从化创作的《秋山图》,2018年以9200万元成交,作品《高岩飞瀑》在2019年春拍以5543万元成交,而《雨后漓江》也在今年11月28日的崇正秋拍中,以966万元拔得当场拍卖头筹。

  李可染红色山水的代表作《万山红遍》,自1962年在从化首次创作后,李可染对该系列反复探索,又用乾隆朱砂创作,每每出现在市场上,都引起轰动。其中1964年创作的《万山红遍》,在2012年创下近3亿元(2.9325亿元)的纪录。

  如何从学术上、艺术上深入认识这位红色书画的代表人物、“新中国山水画”开山立派的一代宗师?日前,“为祖国河山立传——李可染绘画赏析”的学术讲座在广州举行,引发听众热烈围观,不少人站着听完全程。

  如何看待“红色山水画”的艺术价值?为何红色题材山水画持续受到追捧,往往能创出高价?毛主席诗词对红色山水的影响在哪里?李可染的新中国山水画有何独创?在用墨、用光和典型图式上,“李家山水”有何独特面貌?在专家学者的观点解析中,广州观众得以对李可染以及“新中国山水画”,都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认识。

  受访嘉宾

  王鲁湘

  文化学者,主持人。湘潭大学文学史,北京大学哲学硕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导。现为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李可染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李可染画院理事长,清华大学张仃艺术中心副主任

  邵大箴

  1934年生,著名艺术理论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名誉主任。李可染艺术基金会理事、艺术委员会主任

  何向民

  广东崇正常务副总裁,中国书画部负责人

  壹

  中国画新探索   “新中国山水画”艺术价值之辩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画经历了一个争鸣和成长探索的过程,李可染为新中国山水画的革新,作出了各种努力探索,被认为是“新中国山水画”开宗立派的大师。从1942年,李可染决心“以最大的功力打进传统”,回归中国水墨画的传统中。立志“为祖国河山立传”的李可染,作出了怎样的艺术探索?研究李可染20余年的李可染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王鲁湘带来了系统的梳理。

  王鲁湘:李可染有两句话非常有名:“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这就是1942年他决心重新回归中国画时,给自己确立的口号。李可染在1949年到1954年之间,有过几年的徘徊期,这几年几乎见不到李可染的作品。我专门研究过这段空白期,其实一点都不空白,他在努力探索各种可能的方向。比如他连看了十场《白毛女》,每一场都在黑暗中间摸索画白毛女的舞台速写。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中国美术界发起了关于中国画的大讨论,出现了两个极端的派别。保守派认为中国画是非常成熟的一种艺术形态和语言体系,它不可能进行任何改变;而另一派认为中国画,特别是山水画,与新社会格格不入。老山水画可以送到博物馆,新山水画应该取消。当时学校里的中国画专业取消了,李可染因为是林风眠先生和法国教授克洛多先生的第一个中国油画研究生,他就在中央美院教起了水彩画。

  但李可染和张仃在思考第三条路:中国画的革新论,主张画家回归自然,到生活中去写生创作。1954年3月,李可染、张仃与刚刚归国的罗铭这三位中央美院的教授,一起去江南进行了三个月的写生。回来后这批作品在北海公园举行了展览。李可染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革新论是行得通的,拉开了中国画革新的序幕。接下来全国各地的画家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山水画写生,包括岭南的关山月、黎雄才,西安的赵望云、石鲁,南京的宋文治,都到现实生活中去进行写生,堪称扭转了自明代以来600年山水画创作的走向。

  1955年李可染下大力气钻研,他在笔墨上向老师黄宾虹先生学习积墨;同时研究西方的油画史,尤其对于伦勃朗的绘画进行研究。包括1957年到德国去研究当时馆藏的伦勃朗原作,他跟德方提出的条件是,要把存有伦勃朗作品的博物馆都打开,放在库存里的伦勃朗作品都看看。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李可染从实景写生创作,转向新的山水图式构建,以更集约的艺术语言、更夸张的艺术手法、更浓郁的诗化意境、更强烈的艺术形式,塑造可以遥接范宽、李成山水传统,可以对话西方油画而又能表现时代精神的“李家山水”图式。

  贰

  艺术语言革新

  在艺术语言上如何与西画抗衡

  除了题材上,李可染认为在艺术语言上反映新中国,能与西画抗衡,才是革新之路。如何从西画回归中国传统?在图式、用墨、用光等艺术语言探索上,李可染贡献了什么艺术价值?王鲁湘与邵大箴进行了具体分析。

  王鲁湘:李可染在1956年与1954年有重大区别,除了题材上,他还有很多艺术语言上的思考。他认为只有艺术语言上有创新,让人感觉到有力度,能够和西画抗衡,革新才有价值。

  1959年他到桂林写生,提出新目标:图式和透视。当初学界在批评中国画时,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是认为中国画不科学,第一不懂透视;第二不懂素描,画的东西没有明暗,不立体;第三是不懂解剖,结构上不准确。但李可染慢慢发现不对,他认为,艺术没有必亦步亦趋地去为科学原理做一个视觉的证明。所以当你把李可染1959年的桂林山水画,与他1954年、1956年的画比对,你会发现,他在图式和透视上开始回归我们中国传统。他开始把三维空间的深度弱化,把整个空间平面化,像一块门板一样堵在你跟前,这是降维打击古典主义以来的三维空间。

  关于图式的创作,在李可染创作中,1960年是和1954年、1952年一样重要的年份。1942年是重新回归传统中;1954年是用写生来掀起中国画革新;1960年是“以一炼十”,要炼出几个基本图式,形成自己的山水图式。

  对光的引进,也是李可染先生对中国画的最大贡献之一。中国画不是没有光,只是对光不自觉,所以中国画基本上是散光状态。而李可染先生对西画用光进行过系统研究,自觉地把光引进到山水画里。像《榕湖夕照》,右上角天空处的题字,是相隔一年后的双题。为什么?就是为了光。用中国书法满题,使它变成一个灰度空间,把画面中间真正的高光区凸显出来。这种手法我们在以后李可染的所有山水画中会发现他反复使用,变成李可染山水画的基本特征,我把它叫做“一穷二白”的“二白”,就是露白和挤白。画面要尽可能要铺满笔墨,那一点点白一定是像围剿敌人一样,围到最后挤出那一点点白,才是一幅画中让人提神的高光点。

  用墨方面,李可染的山水画用墨比较多,他用很黑的墨把光的亮度呈现出来。晚期的李可染,开始减少积墨,而多用泼墨。他反复跟学生以及来访的日本画家说,我们东方艺术和西方艺术抗衡的就是水墨,如果不把水墨发挥淋漓尽致,没法和西方抗衡。他晚年特别喜欢题的就是“水墨淋漓障犹湿,墨团团里黑团团”。像《雨中漓江》他想画什么?是要画出他心目中,只有中国文学才能塑造出的朦胧的诗一样如幻如梦的境界,让你看中国水墨语言代表的民族精神。

  邵大箴:有人问,可染先生的画,早期的好还是晚期的好?早晚期画得都好。但是从可染先生的艺术历程来讲,他晚期的画达到新的高峰。他把对中国的意象,中国的写意性、意象性发挥到极致。

  李可染的用墨有一句话,“墨团团里黑团团”,一团黑里变化无穷。黑里有光,有亮度,有深度,有力度。他把积墨、泼墨、破墨、结合在一起,是非常浑厚、滋润和丰富的,感觉到笔墨里有实实在在的大自然,实实在在的物体。

  像李可染晚期的《高岩飞瀑》图,为什么他本人会把这幅作品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我想,因为可染先生经过几十年创作探索,尤其改革开放之后的上世纪80年代下半期,他的艺术越来越走向意象性。这幅画是中国的,又吸收了西方古典绘画,包括印象派绘画的东西,所以可染先生是20世纪的新里程碑,是新格体、新体貌的中国山水画。

  叁

  红色题材解读

  毛主席诗词对新中国山水画有何艺术影响?

  说到中国的新中国山水画,绕不开一个话题,就是毛泽东诗词山水画。李可染、傅抱石、钱松嵒等一批画家,以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诗词意境为主题而创作的一批红色山水,广受藏家欢迎,只要在拍卖会上出现,往往都会创出高价,甚至打破画家的市场纪录。我们该如何看待红色山水画的艺术价值?如何解读毛主席诗词对新中国山水画的艺术影响?

  王鲁湘:我个人认为毛泽东诗词的出现,对于中国山水画革新起了极其积极的作用。

  山水画和风景画最大的不同,是山水画建立在印象基础上,是想象的风景,而风景画就是眼前直接看到的山水。如果你只画眼睛能看到的景物,被三维的空间所约束,你就永远画不出宋元山水那种直指千里的伟大气势,你就不可能在美术史上出现,不可能达到范宽的《溪山行旅》、郭熙的《早春图》的境界,更不可能出现《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这些中国山水画历史上的代表经典作品,都是以超人的想象力画出直指千里之事,这是中国文化带给中国艺术的思想资源。

  而毛泽东诗词以瑰丽的色彩、浪漫的想象,把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征程中经历过的各种艰难困苦表现出来。这其中的革命浪漫主义,李可染把握住了,他开始画超然象外的东西。

  1959年,中国革命博物馆约李可染画一张长征题材的山水画。李可染根据他上世纪五十年代在三峡、雁荡山和黄山写生的稿子,创作了新中国美术史上的新里程碑式作品《长征图》。2010年首次拍卖会出现,就拍出过亿元,创当时中国近现代书画纪录。

  到了1964年,李可染先生变得更大胆更有想象力,对长征的理解也更接近长征的本意,他创作了红色的《万水千山》图。而另一幅著名的红色山水作品《万山红遍》,用的是乾隆朱砂。当时他用这半斤朱砂,一口气画了四大三小共七幅万山红遍。这是邹佩珠生前与我们考证出来的。其中第七幅比较大的,就是那年拍出2.9亿元的那幅,还不全部是乾隆朱砂,因为画到一半乾隆朱砂没有了,是用别的颜料把那幅画画完的。

  在我看来,以《万山红遍》为代表的红色山水,最大的价值和意义,不仅在于李可染创造了一幅毛主席诗词的红色山水,在中国山水画史上破天荒地以红色朱砂为基调画山水画,而是李家山水范式的确立。每个大师的山水有自己的基本图式。顶天立地、一穷二白、门板式或称纪念碑式,就是李家山水的基本图式。这种具有纪念碑样式的山水图式,吻合了新中国的一种自我价值评判;这种丰碑式的构图,反映出新中国山水画的一种精神象征。

  肆

  市场分析  红色山水为何持续受市场欢迎?

  羊城晚报:近几年来,李可染作品有怎样的市场趋势?“红与黑”不同类别的典型作品,行情如何?

  何向民:李可染的作品近年来一直都是受到追捧的。他的“红可染”,尤其是《万山红遍》系列,只要一出现,分分钟都能创造出高价,很受追捧。因为在他的作品里,红色画面本来就是比较少的,再加上时代特性,所以特别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至于俗称的“黑可染”部分,主要是指他的水墨画。其实李可染的画还是以水墨为主,有一部分设色。但他的水墨画可以说是新中国山水画的一个代表。他的墨黑中透亮、透白,光影对比非常强烈。有黄宾虹的那种黑,厚重但层次非常多。

  羊城晚报:您认为李可染作品一路平稳,屡创高价的原因是什么?除了李可染本身的艺术感染力,是否反映出市场对红色收藏热情不减?从拍卖市场成绩来看,“新中国山水画”的市场走向如何?

  何向民:李可染作品在市场上一路稳定和走高,主要是基于:第一,他是非常具有独特创造力的一位画家,开创了一个鲜明独特的李可染面貌的山水画派;其次,作品量少,相比起齐白石、张大千等大名家,李可染的作品存量非常少,因此市场价格自然也会比较坚挺。而且大部分在博物馆藏、纪念馆藏,市场上出现的量不大。

  第三,他的画有很多是红色题材,比如像《井冈山》这一类历史题材的作品。这些新中国成立后的红色题材作品,市场上比较少,作为收藏的一个门类和趣味趋向,藏家对这类画作也一直比较追捧。

  新中国山水画,从最初受到人们质疑,发展到大家认同它的艺术性与时代感,李可染、傅抱石、陆俨少、钱松嵒等艺术家做了很多探索,也已经为人们所认可。他们都是具有独创性追求的艺术家,艺术题材又能够体现新时代的精神面貌,所以能够被现在这个时代所接受,因此新中国山水画这个版块的市场走向,我认为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