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历千年而愈兴,汕尾由小渔村蜕变为重要港口城市

妈祖信仰延续文化血脉 同气连枝凝聚家国乡愁

来源:羊城晚报     2019年12月30日        版次:A04    栏目:岭南文史    作者:王漫琪

     凤山祖庙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近百万人次 羊城晚报记者 王漫琪 摄

     凤山祖庙已成为海陆丰地区乃至粤东地区妈祖文化的重要活动中心 羊城晚报记者 周巍 林桂炎 摄

  羊城晚报记者 王漫琪

  区域采风

  妈祖,我国闽粤沿海地区海神信仰,历经千年传承,成为联结华人华侨情感纽带的“海上和平女神”。2009年,中国提名的“妈祖信俗”成功申报为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同年,汕尾申报的“凤山妈祖庙会”也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年来,凤山祖庙是传播妈祖文化的重要力量,更是见证了沧海桑田里一个小渔村迈向港口城市的蜕变之路。

  由闽入粤

  妈祖传说,源自于北宋时期福建莆田湄洲岛的渔家姑娘林默的传奇故事:林默救难扶困,时常于怒海中救助遇难渔民和航海者。公元987年,她在湄洲湾口救助遇难船只时不幸捐躯,年仅28岁。人们称颂其功德,认为林默是“羽化升天”了,便立庙祭祀她,尊称其为“妈祖”。自宋而至清代,妈祖不断受到历代皇帝的敕封36次,最终成为百姓敬仰的“海神”“天后圣母”。

  妈祖信仰最早传入汕尾之地,位于汕尾东南部的滨海小镇甲子,这里有一座始建于南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的天后宫,屹立至今已整整850年。如今的汕尾(古称海丰县),辖内的居民祖先多由明朝开始从闽南一带迁入,且主要以打鱼为生,渔民在渔船大桅之下供奉妈祖神位,由此也将妈祖信仰带到了粤东沿海。

  至明代后期,随着越来越多的船只和渔民在汕尾渔港周边落户,信奉者便在品清湖畔、凤山南麓修建了一座简易的竹棚庙宇,引入湄洲妈祖的分灵香火,这便是凤山祖庙的源点。据史料记载,到了明朝正德年间,海丰辖内的龙山、大德、长沙等地均建了天后庙。在妈祖信仰落户汕尾的这一初始阶段,呈现了“先人后庙、以庙集人”的历史人文特征。

  依海而兴

  汕尾的妈祖文化,如何凭借凤山祖庙的载体加以传扬?这要从汕尾港的兴盛说起。清乾隆初年,汕尾港引聚渔船与日俱增,渔业与商业均获得较大发展,原先凤山下的简易小庙已难以满足民间越来越多敬仰者的需求了。于是,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由民间贤达、富商、渔业头家(老板)、各大姓宗族代表、渔民代表等组成“凤山祖庙筹建首事”,经一年多建设,于次年顺利竣工,建成潮汕建筑风格的三进两院布局的庙宇,主体建筑面积840平方米。

  凤山祖庙建成180多年后,至清末民国时期,汕尾港步入第二个黄金发展期。凤山祖庙旅游区管理处文物股原股长何夏逢、曾担任凤山文化站首任站长的退休干部罗镲在长期研究汕尾妈祖文化工作中发现:1903年海丰县汕尾埠对外通商,先后开通了香港、广州、汕头等线路的客货海运,往来商贸繁荣;1909年,国际万国公司在遮浪半岛建起一座灯塔,吸引了众多外港渔船聚集汕尾渔场,也拉动了汕尾港的造船业、渔业配套手工业、商业和餐饮业的发展;孙中山《建国方略之二》中也描述了汕尾渔港盛况:“由于汕尾港,海湾甚佳,渔场良好,年间从香港、澳门、粤西、福建等地拖船寄泊此港不下一二千只……”为适应渔业发展,汕尾这座滨海小镇因此进行了三次拓展,沿街建成了大量仿欧陆风格的骑楼,至上世纪20至30年代,汕尾被誉为“金汕尾”“小香港”。

  盛世兴庙,作为渔业从业者、港口的“守护神”,妈祖凤山祖庙的重光被提上了日程。1934年农历十一月初,一座雕龙画凤、金碧辉煌的凤山祖庙修葺完成,热闹非凡的祭祀、民俗庆典活动持续了大半个月之久。

  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凤山祖庙一度被挤占为学校。直至改革开放后,妈祖文化重新得到肯定、尊重和弘扬。1991年,汕尾市城区人民政府批准凤山祖庙为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成立了凤山祖庙文物管理处暨凤山祖庙修建理事会。1994年12月,凤山祖庙首期工程顺利竣工,基本保留了1934年首次重光时的原貌,新扩建了天后阁,更在凤山之巅竖立起全国第二座“天后圣母”大型妈祖石像(另一座为湄洲岛妈祖雕像),高16.83米,重1000多吨,由468块花岗岩石雕刻而成。凤山下的妈祖文化广场占地6万平方米,是目前全国最大的以妈祖命名的广场。

  时至今日,汕尾凤山祖庙已成为海陆丰地区乃至粤东地区妈祖文化的重要活动中心,凤山祖庙旅游区成为国家4A级景区,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近百万人次。

  文化纽带

  自清代以来,妈祖崇拜从一种地域性民间信仰已演化为世界范围的尊崇敬仰,特别是在汉文化圈普遍性分布,泰国、越南、新加坡等由华人聚居的港口,几乎均有天后宫的存在。

  值得一提的是,妈祖崇拜文化始终是连接海峡两岸情感的文化纽带。对于台湾人来说,妈祖便代表着“根”,代表对故土的眷恋。妈祖文化同样一直联结着海内外乡贤侨胞情谊。汕尾妈祖文化协会会长陈碧江表示,港澳台地区目前有130多万祖籍汕尾的同胞,妈祖是众多乡贤共同的精神寄托,从2005年至今,汕尾以凤山祖庙旅游区为载体,成功举办了多次妈祖文化旅游节和经贸活动。据介绍,在今年举行的中华妈祖文化旅游节上,来自北京、台湾等地的数十位书画家与汕尾本地艺术家一同挥毫,展开“心灵契合·两岸和合”的艺术合作。近年来,汕尾市通过与港澳台地区经常性的文化交流合作,倡导妈祖文化凝人心、聚侨力,使凤山祖庙逐渐成为海内外华人的精神家园和文化乐园。

  访谈

  周金琰 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常务副秘书长

  妈祖文化实质

  与传统文化相契合

  羊城晚报:妈祖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里有着怎样的历史定位?

  周金琰:妈祖文化的实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相契合。“平安、和谐、包容”的妈祖文化特征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尚和合、求大同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的体现,“立德、行善、大爱”的妈祖精神与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惠民利民的思想理念一致。妈祖文化中向善劝善的教化思想,妈祖信俗中祈愿国泰民安、社会和谐的风俗习惯,以及流传至今的诸多妈祖文艺作品,都是中华人文精神的体现。2016年,“发挥妈祖文化等民间文化的积极作用”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这充分说明了妈祖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战略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强调了妈祖文化作为中华民间文化的特殊性。

  羊城晚报:广东妈祖文化传承传播中有什么特点?

  周金琰:广东与福建山水相连,是妈祖信仰向外传播的最早影响地之一。宋元以来,东南沿海海洋经济发展、商业交通航线形成、福建移民迁徙及海洋活动均成为妈祖信仰传入广东的关键因素。海商是广东妈祖信仰的重要传播群体,粤人善商贾,航海业也十分发达,旧时出入潮汕等大小港口的红头船,满载货物北至台、闽、江浙以至天津,南达广府和港澳、雷州、海南,直下东南亚。所以,商贾船户渔民上船前总要到妈宫进香许愿,平安归来时再到妈宫跪拜还愿,敬奉妈祖之虔诚不亚于闽人。总体而言,广东妈祖文化传播是沿着海岸带呈“点”“线”“面”传播布局。

  羊城晚报:新时期国家文化自信、文化振兴的大背景下,如何继续写好妈祖文化的文章?

  周金琰:在新时期突出服务世界和平,在助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舞台上发挥积极作用,这是妈祖文化在新时代的新使命。区域上,要以海上丝绸之路为重点,辐射、拓展周边国家与地区妈祖文化的传播;人群上,要以华侨华人特别是世界各地的商会为重点,促进、带动所在国所在地妈祖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载体上,要以助力“一带一路”倡议为重点,扩大、推广妈祖文化向全球的传播与发展。

  新时代背景下,弘扬妈祖文化还能助推两岸融合发展,通过两岸乡土情缘来推进民心相通,用两岸乡土文化来提升妈祖文化,当作两岸同胞共同的乡愁。

  延伸

  凤山庙会展示民俗文化

  每年,汕尾凤山祖庙都要举办多项大型民俗文化活动,其中规模较大、影响广泛的有正月元宵节的“擎阿婆巡游”、农历三月廿三的妈祖神诞盛会、农历七月十五盂兰盛会(中元节)等。

  妈祖神诞是凤山祖庙最为重头戏的庙会活动,那一天,大戏连台,汕尾本土的正字戏、西秦戏、白字戏、潮剧、粤剧等多个剧种轮番上台。近年,连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也应邀来参演。地方剧种剧团将能在凤山祖庙戏台演出当作一种荣誉,作为展示剧团水平和演员才艺风采的绝好机会。

  凤山妈祖庙会除了展示汕尾当地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艺术之外,还有各色地方美食小吃,琳琅满目;竞抢彩炮的传统保留节目,更是深受群众喜爱,引成千上万的各地各界人士前来参与竞标大炮头,场面紧张生动,蔚为壮观。竞抢到彩炮寓意着一年会平平安安、生意旺盛、好运相随。

  本期由汕尾市政协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