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五大河流之一的茅洲河告别黑臭 |
图/羊城晚报记者 王磊 7日,深圳福田口岸,连接深港两地的人行通道桥上人流如织。桥下,静静流淌的深圳河水面清澈。岸边滩涂上,丝鹭稍作停留后又展翅翱翔。到了傍晚,落霞与千鸟齐飞、静水共长天一色的画面在这里展开。 深圳河是深圳和香港的界河,而今全年水质均值达地表水Ⅴ类标准,为1982年以来最好水平。曾经,包括深圳河在内的深圳五大河流水质都是劣Ⅴ类,全市310条河流中逾半是黑臭水体。到了去年年底,深圳水环境实现历史性转折,所有黑臭水体均已不黑不臭。深圳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奋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先行示范”,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 A 治水先天条件不足,基础设施欠账多 “以前根本不敢开窗,河水臭气熏天。滩涂也是黑黑脏脏的,哪里看得到鸟?一下雨,罗湖一大片都会水浸……”刘伯家住在深圳河边,这些年,他见证了黑臭河流重现水清岸绿。 水污染问题曾是深圳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2016年年初,全市310条河流中有159个黑臭水体,在全国36个重点城市中数量最多,茅洲河、深圳河等五大河流水质都是劣Ⅴ类。在空气质量领先于其他一线城市的同时,深圳几条主要河流的水质却一度在全省垫底。 深圳市水污染治理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龚利民介绍,深圳治水先天条件不足,自然禀赋差,“深圳没有大江大河,这在全国超大城市中都是很少的。深圳多是短小河流,且是雨源型河流,下雨才有水,基本上没有什么水环境容量。”此外,深圳水资源也很缺乏,是全国严重缺水城市之一,80%以上的水依靠外部——引水自惠州东江。 不仅如此,环境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多。2016年年初,全市污水管网缺口达5938公里,雨污不分的小区、城中村超过1.2万个,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据统计,深圳有1700多个城中村,居住了几百万人口。这些地方缺少管网配套。同时,城中村有不少握手楼,空间狭小,地下管线多,没有管位,不具备施工条件。这些都给治水带来很大难度。 与此同时,深圳经济产业高度发达,水环境“不堪重负”。“深圳是一个产业、经济、人口大市,但同时又是一个资源、环境容量的小市。在全国一线城市、超大城市里面,应该说是人口密度最大、污染负荷最重的,这跟整个经济、产业、社会是不相配的。”龚利民坦言。 B 四年“摘帽”,蜕变全国示范城市 2016年起,深圳全面向水污染宣战。一组数据可窥见治水投入力度之大:高峰时期,全市治水战线共有参建人员6万多名、设备1.3万多台,茅洲河流域最高单日敷设管网4.18公里、单周24.1公里,创全国纪录。 据了解,深圳一直在推行雨污分流、源头治理的技术路线。作为南方多雨城市,深圳多年平均降雨量近2000毫米。对此,深圳提出“正本清源”,即对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等全覆盖进行雨污错接改造、雨污分流。针对市内河流,深圳在全国首创成立城市流域管理机构,对流域涉水事务进行统筹协调、统一管理和精准调度;针对跨市河流,和东莞、惠州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月会商调度,联防联治。 此外,深圳坚持引智借力,汇聚50多家国内一流机构组成深圳市治水提质技术联盟;委托清华大学等12家单位,制定九大流域水系综合治理方案;会同“两院”院士团队,编制“深圳水战略2035”。 坚持全民参与,深圳共组建702名志愿者河长和12万名“河小二”的志愿护河队伍,成立全国第一家志愿者河长学院,在基层一线广泛创建水污染治理攻坚决战青年先锋队。 2019年被定为深圳“水污染治理决战年”,全市合力超常规推进治水。经过努力,目前水环境实现历史性转折,茅洲河、深圳河等五大河流考核断面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Ⅴ类标准,全市159个黑臭水体全部摘掉了黑臭的“帽子”。福田河、大沙河、观澜河、龙岗河、坪山河等河流,呈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丽景象,成为城市新的风景线和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去年,深圳被国务院评为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明显的五个城市之一,并成为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 C “绣花功夫”治理,小水渠也现素颜 周平是中国电建华东院的一名工程经理,他负责的福田区百花小区暗涵整治工作正进入收尾阶段。高速发展的城市,许多河道被覆盖,形成暗涵,“人与水争地”。龚利民透露,深圳共有1000公里河流,其中有200多公里暗涵暗渠,数量在全国算得上是最多的,整治难度很大。“暗涵暗渠成为我们城市排污的通道,是治水的一个难点,因为要在狭小的密闭空间里施工、清淤,进行排水口溯源排查。而且暗涵、管渠里都有污水,有的含有毒气体,施工条件非常恶劣、难度非常大、推进非常慢。”龚利民坦言,只能用“绣花”的功夫进行治理。 周平负责的便是深圳市中心一段长约1.7公里的暗渠。在此之前,这个地段已有30多年没被打开。他介绍,施工时需要先将地面“打开”,通风、降水、放装甲机,采取人工加机械的方式清理淤泥。“这些淤泥就像树的年轮一样,最下面的已经板结化了。”在这段暗渠中,施工方共清出4万m3淤泥。接下来,施工方将进行截污管的铺设,预计本月中旬完成。 在治水任务已如此繁重的情况下,深圳还吹响了小微黑臭水体治理的号角,对1467个小微黑臭水体制定“一河一策”“一河一图”,实施分类整治,使其全部实现不黑不臭。比如,宝安区沙井街道的龙津涌,原是流经老旧社区的一条黑臭水渠,经过雨污分流、清淤补水等措施,去年11月中旬完成整治后,有了脱胎换骨式的转变,成了沿岸街坊邻居休闲的好地方。龙岗区横岗街道新生文化广场的一处景观塘,周边都是老屋村,涉及1万多居民,治理前水体浑浊、轻度黑臭,通过实施控源截污、清淤补水、生态修复等措施,目前水质已达到地表水Ⅴ类标准。 数说深圳治水 ●2016年至2019年年底—— 新增污水管网6283公里,比计划提前七年补齐缺口 茅洲河流域最高单日敷设管网4.18公里、单周24.1公里,创全国纪录 依法依规处置一级水源保护区1069栋违建,拆除黑臭水体沿河违建134万平方米 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90万吨/日,总能力达到748万吨/日,是污水产生量(460万吨/日)的1.6倍 ●2019年全年完成4500个小区和城中村正本清源改造,总计完成13000多个 ●截至2019年年底,全市159个黑臭水体和1467个小微黑臭水体全面消除黑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