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杨家埠年画 |
年画收藏家张文标 |
▲上海旧校场年画 |
▼《四美图》在中国年画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
文/图 沈嘉禄 壹 鲁迅也是 中国年画的粉丝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民间艺术,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画,汉朝以前就已经有了。据晋代《荆楚岁时记》记载:“贴画猫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与此相关的还有神荼、郁垒缚鬼的传说。到了唐代,门神普遍传为秦叔宝、尉迟敬德的形象。宋代以后,门神画就逐渐演变为木版年画。各地民间艺人争相仿效,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乡土风格。明代是中国古代版画艺术的兴盛期,刻印技术之精,已明显超越前代。同时还出现了套版彩色印刷技术,为年画的繁荣提供了优越条件。 民间年画是中国民间美术中较大的一个艺术门类,它从早期的自然崇拜和神祇信仰逐渐发展为驱邪纳祥、祈福禳灾和欢乐喜庆、装饰美化环境的节日风俗载体,表达了中国民众在农耕社会时期的思想情感和美好祈愿。也因为它通俗易懂,物美价廉,拥有无数欣赏者,进而成为一个民间艺术的品类。中国年画不仅对民间美术的其他门类产生深远影响,而且与其他绘画相互融合,成为一种成熟的画种,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 鲁迅对中国年画有浓厚兴趣,因为中国年画大多是木版套色印刷,所以他认为可视作近代版画的先声。鲁迅后来竭力倡导版画,也缘于他研究中国年画的经历与收益。鲁迅收藏的许多河南朱仙镇年画,现都藏于鲁迅纪念馆中。 贰 收藏年画就是跟老外玩“寻宝游戏” 临近春节,张文标在家里翻箱倒柜,忙作一团,他应三山会馆邀请,准备在那里举办一个年画收藏展。按展览要求,至少拿出300件有历史感的年画精品,其中包括上海旧校场年画。此为近半个世纪来难得一见的珍稀品种。 见到张文标后,他第一句话就是:“选出来的300多张年画中,90%是孤品,从数量上说,只是我收藏年画中的1/10。” 在方兴未艾的民间收藏中,年画是一个冷门、偏门,素来不为藏家重视,为何张文标对它情有独钟呢? 张文标说:“我最早收藏的是连环画和各色画报。上世纪80年代末,我看到吴友如的《点石斋画报》影印本,大吃一惊。吴友如在照相术尚不普及的当时,借鉴了西洋画的手段,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图像资料,是今天我们研究清末社会现象和人文思潮的文献。后来我一有空就钻到旧书店里淘旧书,连环画、画报、木刻画册等,我都一一收入囊中。几年后,我收藏的连环画已堆满了书房,后来有人要编一本《中国连环画集锦》,就到我家来翻拍资料,给了我1万元资料费。” 有一天,张文标到城隍庙逛地摊,看到一大摞旧书中夹了一张老年画。他捡出一看,是一张彩色关公像,尺幅也有对开那么大。这个旧书摊主对年画没有感觉,张文标就以较低的价位购得。这是他收藏的第一张年画。 后来他才发现,自己已经“宝哥哥,你来迟了”。这时,国内收藏家对年画还莫知莫觉,但老外已经“悄悄地进城,打枪的不要”了。清末民初的老年画,品相好一点已经叫到1万元。而且同一件年画,卖给老外的价格是卖给中国人的10倍,古玩店老板当然要以“国际友人”为重点关照对象。 好在张文标与古玩市场的老板混熟了,人缘还不错,人家就愿意留一些给他。据张文标说,近三十年里,不少西方学者在大学基金会的帮助下进行专题研究,写了论文,出了专著,有的还开设了专题收藏馆。“日本早稻田大学就有一个中国年画研究所,日本学者到中国来收购年画,再高的价钱都要。而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的学术机构关注土生土长的年画。将来中国人要研究年画,恐怕还得到欧洲、日本去呢!” 凭着一股与老外抢宝贝、为中国文化保存一株根脉的劲头,张文标几乎将全部精力都扑在年画搜求上。十几年来,他的足迹遍布北京、南京、天津、开封、扬州、苏州等地。有一次,他在北京古玩交易会上收到一对山东杨家埠的年画《麒麟送子》,尺幅很大,而且人物开脸是手工的,与天津杨柳青年画的技法极为相似,很有研究价值。事后有老外希望他出让,被他谢绝了。这对年画将会在此次展览上亮相。 叁 《四美图》的故事 张文标曾在一家旧书店里发现一张钤有“浙绍墨润堂印”印章的老年画,与一叠旧画报一起被他购进。后经翻查资料才知道,原来这是一幅极为珍贵的年画。虽然是清代复制的,但它的母本却颇有来头。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帝俄时代的一位军官柯兹洛夫潜入我国甘肃黑水城(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一古塔内盗掘西夏文物时,偷走了一张年画,这张年画就是《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俗称《四美图》,年画上画着汉代的赵飞燕、王昭君、班姬和晋代的绿珠四位美女。它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也是最完整的年画,出自平阳(今临汾)刻坊。画上盖有“平阳姬家雕郎”的店铺字样,足见在当时年画生产已具规模。 1915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狩野直喜博士游历欧洲时,在俄罗斯亚历山大三世博物馆(现东方博物馆)内看到此图,于是设法将其影印件带回日本,并在几年后撰文在杂志上予以介绍,认定它的制作年代应该在金代。作品由此引起东西方各国对中国民间木版年画的高度重视,《四美图》也被世界美术界公认为中国版画史上划时代的作品。现在山西襄汾丁村民俗博物馆中也藏有此图,是从俄罗斯复制回来的。而张文标收藏的这张清代复制的《四美图》,也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 此次,张文标为了增加展览的文化分量,小心翼翼地将它请了出来。我提前欣赏了这张年画,四大美女身上的衣纹流畅灵动,神态安详,体态丰盈,举止雍容,加之边框装饰也精美妥帖,充分展现了当时匠人高超的构图布局能力和刻版技术。 肆 从旧校场年画看海派文化 为了呈现中国年画的整体风貌,张文标特地拿出了几大年画基地的代表作,北起天津杨柳青,南至苏州桃花坞,荦荦大端,疏而不漏。三张苏州桃花坞的精品年画,是他从南京朝天宫古玩市场上觅来的。还有数张四川绵竹的年画,可能是清朝的老木版,在上世纪80年代重印的。河北武强的年画和朱仙镇的年画也有十几张。山东杨家埠的年画最多,大红大绿,民间趣味甚浓。而难得一见的上海旧校场年画,则是在上海云洲古玩城里搜到的。 上海的观众对上海本土的年画自然更感兴趣,但长期以来,上海旧校场年画在古玩市场上很少露面。这或许是一个谜。 老城厢的旧校场是建于明代的一个演武场,19世纪中期,旧校场出现代销苏州桃花坞年画的店铺。由于获利丰厚,有些店就自己刻印年画,聘请苏州桃花坞的画师、工匠绘稿并制作,行销颇畅。旧校场年画除在上海自销外,还返销苏州。1860年太平军东征期间,不少桃花坞业主和工匠为躲避战乱来到上海,在旧校场重操旧业,使上海的年画市场繁荣起来。 清同治、光绪年间,旧校场年画盛极一时,在短短200余米的街面上聚集了几十家画铺,著名海派画家吴友如、钱慧安、改琦等积极参与了年画创作,在提升艺术境界的同时兼顾了平民化、大众化,做到了雅俗共赏。 上海收藏协会会长吴少华对我说:钱慧安对上海年画贡献最大。钱慧安放下画家的架子,从繁华的上海滩只身来到天津的杨柳青,生活在画工艺匠之间,汲取民间艺术的元素,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观的作品。难能可贵的是,他还在画市上张贴出他的画样,任人购买和评议。这段史料记载在清末蔡绳吾著《北京岁时记》中。 上海图书馆藏有三千多幅老年画,其中有不少旧校场年画。我曾在那里看到一些相当有上海开埠城市特色的年画,比如《上海新造铁路火轮车开往吴淞》《各行各业风情图》《新出夷场十景》《上海四马路洋场胜景图》《中外通商共庆大放花灯》《西国车利尼大马戏》《海上第一名园》《西洋斗鸡》等,表现的都是世上风情、新事物及日常生活的新面貌。在新闻业还不发达的那个时候,旧校场年画还承担了新闻报道和新观念传播的使命。 旧校场年画发展经历了木版手工拓印时期、石版印时期和胶版印时期,完成了由木版印向石印和胶印的转型,从这个意义上说,上海旧校场年画也浓缩了中国年画的印刷技术演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