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东莞

绣出美丽都市画卷 城市品质飞速提升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01月16日        版次:A10    作者:唐波、莞宣、廖志忠、孙永林

     全新亮相的东莞大道迎来马拉松选手 王俊伟 摄

     如今的东莞,移步都是风景,园园皆为盛景。图为松山湖烟雨公园

     鸟类的回归,源于东莞的“全民治水”攻坚战

     黑脸琵鹭是全球性濒危鸟类之一

    

  文/图 唐波 莞宣 廖志忠 孙永林

  (除署名外)

  核心提示:

  2019年10月1日,新中国70华诞,一场大型“灯光秀”在东莞中心城区盛大开启,东莞实现华丽转身。

  点亮城市夜空,仅仅是东莞提升城市品质众多举措之一。去年以来,东莞认真落实省“1+1+9”工作部署和市“1+1+6”工作思路,牢牢把握“三区”叠加重大历史机遇,以参与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建设为契机,以国际化视野和现代化标准,抓紧补齐短板,全面提升品质内涵,加快推动城市升级。

  如今的东莞,山青水绿,城乡蝶变,在一片生机盎然的都市画卷中,朝着“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战略部署和价值追求策马扬鞭。

  扮靓市容 都市生活更加精彩

  2019年9月30日晚6时30分,华灯初上。国庆节前最后一个工作日,在东莞工作了15年的市民陈涛领着家人赶去东莞国贸吃饭逛街,刚刚驶入东莞大道,路边景色让人眼前一亮:不但道路两旁绿化带比之前漂亮多了,两旁高楼在一瞬间全部亮灯了。“没想到两旁的建筑物,‘唰’地一下,全部变红了,只见国旗在一栋栋建筑物之间传递,‘我爱中国’的字眼让人非常激动。现在,感觉东莞越来越有城市范了。”

  就在他们全家点赞之时,2公里之外的市中心南广场,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地对音乐光影喷泉进行最后的调试。

  “本次提升项目,就是要对标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定位,打造高品质、高标准的现代化都市形象,突显城市中心区首位度。”东莞市城管局广告和灯饰管理中心负责人叶颖杰告诉记者,东莞市政府对中心广场周边、东莞大道沿线(包括第一国际和鸿福商圈)等进行夜间灯光改造,就是为了在新中国70周年国庆期间给市民惊喜,项目提前半年开始筹备。与此同时,各个镇街同步行动,对各镇中心区的灯光装饰、道路景观照明等进行“查漏补缺”。

  去年国庆节当晚,东莞中心广场,一场盛大的水幕电影加上各楼宇之间的灯光主题联动,惊艳了市民。各个镇街更是百花齐放:横沥镇,一场以“拓荒牛”为文化元素的水幕喷泉将当地地域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长安镇,主要的街区全部点亮,广深高速沿线环境品质提升,让广深高速车主也能感受东莞城市的点点滴滴变化……

  如果说夜间是一座城市的“下半场”,东莞去年的变化,更多的则集中在白天的“上半场”。作为东莞的“城市之窗”,2003年建成的东莞大道全长12.7公里,因最宽处接近200米,而被坊间誉为“亚洲第一路”。其两侧,包括国贸、第一国际、卡布斯国际广场、台商大厦、浙商大厦等,一个个重量级地标、住宅小区,犹如众星捧月般环绕,颇为壮观。随着时间推移,景观效果太过单一、缺乏色彩、且乔木密度过大等等,与大道两侧的发展情况不相匹配。

  去年,东莞正式启动东莞大道绿脉提升项目,使其既有城市主干道功能,同时也成为景观大道、迎宾大道、记忆大道。在去年12月22日,全新亮相后的东莞大道迎接了首批“阅卷人”——30个国家和地区的3万多名亚马和莞马的参赛选手。令所有建设者们兴奋的是,项目首次亮相便赢得了口碑,来自日本的亚马冠军和季军选手神野大地和上杉真穂在赛后异口同声地夸赞东莞“沿途风景很美”“东莞是个城市花园”。

  对于城市的“雕琢”还远不止这些。东莞去年建设了21个中心城区街头小景项目,做到“一镇一特色,一村一风景”;同时,聚焦“五线”综合整治,其中清理广深港高铁、广深铁路沿线“脏乱差”问题约1500宗,拆除窝棚约1450处共计约19.1万平方米,翻新建筑物外立面约36.5万平方米,环境卫生“脏乱差”问题基本解决;在“厕所革命”中,东莞更是大刀阔斧,不但新建及升级改造公共厕所1115座,还建设了50座星级公厕,让市民切身感受到城市品位和品质的提升。

  洁净行动 环境提升带来蝶变

  在东莞石碣镇西南村,记者看到整洁的主干道从村口向内延伸,标准化的道路贯穿全村,路面洁净,看不见一片纸屑,一栋栋民居整洁有序。村民们三三两两地在散步聊天,不时传出一阵阵欢笑声。这里的村民们没想到,仅仅一年,全村大变样。村民林伯说:“过去垃圾清理不够及时,自从有了专职保洁员后,路边垃圾,甚至连村里的四口池塘,都有了专人打理。”

  去年5月份之前,西南村的村容村貌是另一番景象,从“洁净东莞指数测评”上可见一斑。这个测评包括动态测评和机制测评两部分,并设置了扣分项,每月形成全市“洁净东莞指数测评”排名,由东莞市城管委办、东莞市文明办在媒体上联合公布,于2019年4月首次进行全市测评,并对外公布。在首期的测评表里,“洁净指数最低的村(社区)”一项上,西南村被指出存在垃圾收集点未及时清理、内街小巷存在卫生死角等问题。

  同样迎来变化的还有横沥镇的张坑村,去年3月底,该村提出以创建“洁净城市”和建设“美丽乡村”为切入点,全面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如今,张坑村道平坦整洁,停车位整齐划一。村内桂湖公园里,村民们聚在一起话着家常,鱼儿在水中追逐嬉戏。人居环境的改善,最大受益者是村民。全国道德模范、张坑村村民张杨锦说,在张坑村生活了几十年,看着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内心十分激动,“宽阔整洁的村道、靓丽美观的公园,让乡村换了新颜,活了起来。”

  无论是石碣的西南,还是横沥的张坑,它们的变化,均得益于东莞开展的“洁净行动”。“‘洁净东莞指数测评’让基层感受到压力,倒逼各镇街重视此项工作。”石碣公用事业服务中心副主任陈灿光坦言, 自从有了这个测评榜,石碣奋起直追,一度成为进步最快的“先进生”。

  强化责任意识,推动“洁净城市”深入开展,东莞不仅仅只有“洁净东莞指数测评”一招。“洁净城市活动日”“洁净东莞·城市论坛”等,每月或不定期地举办,拓宽社会各界和市民群众参与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渠道。一系列措施,在基层取得了积极成效。作为“洁净城市活动日”启动仪式的所在地,南城街道石鼓社区在去年首次“洁净东莞指数测评”中,位列全市396个村(社区)第一名,“石鼓经验”远扬,吸引茶山、石排等不少兄弟镇街前去取经。

  与此同时,东莞还掀起了“行走东莞”热潮。从书记、市长开始,每月开展市、镇街、村(社区)班子“行走东莞”专项行动,“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倒逼一线“立行立改”。

  “去年,市四套班子领导全年带头‘行走东莞’共285人次,发现问题1990多个;带动镇级领导行走约1.18万人次,村干部行走超过7万人次。”东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一系列举措的铺开,迅速扭转了部分乡村“脏乱差”局面,作为基本单元,500多村(社区)人居环境大大提升,带来全市城乡蝶变。

  综合治堵 交通健康全省居首

  在东莞东华中学教书的严晏(化名),去年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可以在周末按时回家陪家人吃晚饭。由于东华中学附近存在多所学校,曾经一到周末放假,接送学生的车辆就让道路拥堵不堪,成为严晏与家人之间的最大的障碍,“堵在里面,出不去也进不来。”

  2019年东莞发布十件民生实事,“治堵”首次登上榜首。同年2月开始,东莞正式在全市启动“治堵”专项行动,严晏单位所在的东莞东华、光明片区的莞长路,也被纳入重点整治范围。“我们开展学生集中接送工作,合理设置校区内行车路线和接送车辆停靠点,并做好交通管制工作,强化通行路线交通保障。”东莞交警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学生集中接送工作通过建立工作微信群的方式成立联合指挥部,每周上下学期间各部门通过微信群在通报学校学生到校和离校情况、接送车辆行驶路线交通保障、各停靠点学生安保工作等方面进行沟通协调,合力保障完成学生接送工作。该措施实施以来,东华、光明等学校在集中上下学期间再没有出现大面积交通拥堵,周边主要道路拥堵指数大幅下降。“以东华、光明片区的周边莞长路为例,放学时段道路拥堵指数从实施前的3.69降至2.02,上学时段从4.26降至3.06,群众驾车通过莞长路的时间平均下降了36%,困扰该片区多年的交通拥堵顽疾得到有效解决。”

  东莞汽车保有量接近320万,交通管理压力不断增加。除了对学校这种特殊节点的治理,东莞市综合交通运输联席会议办公室,还从点、线、网、面四个维度入手,通过路口微治理、条线绿波带、片区优组织等措施,疏堵为通,治理拥堵更加精准。去年,东莞共完成56个拥堵节点的治理工作。在优化红绿灯配时的基础上,交警部门将红绿灯路口连点成线,在市区设置了33条绿波带,降低市民红绿灯等待次数。高德地图数据显示,去年前三季度,东莞城市道路交通健康指数在广东省上榜城市中均排名第一。

  “治堵”的同时,东莞全力构建“大交通”格局,健全交通管理体制机制,加快补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各种交通之间的接驳短板。对此,东莞积极融入大湾区交通一体化布局,主动对接高铁和城际轨道规划建设,推动地铁1号线全线开工,启动2号线三期与深圳的对接。同时推进“云巴”等新型公交系统规划建设,打通断头路,完善“微循环”,构建“内畅外联”的路网系统。东莞正在通过智慧交通建设、优化公交资源、完善慢行系统、加强道路执法和施工管理等方式,破解城市拥堵问题。

  全民治水

  二级保护鸟类回归

  东莞长安曾有一著名景点“莲峰赏鹭”,可以在美丽的莲花山下欣赏鹭鸟群飞,然而,这一壮丽景色在10年前却逐渐消失。可喜的是,一个月前,摄影爱好者廖志忠等人,在长安马尾水库拍摄到了一只黑脸琵鹭,它有着把小铲子一样的长喙,十分特别。经过东莞林业局相关工作人员核实,这是东莞近十年来首次发现琵鹭。毫无疑问,与东莞长安水环境改善密不可分。

  近年来,长安举全镇之力推进水污染治理,全面推进水环境生态修复,茅洲河流域内的河道(涌)正逐步恢复,随着水生态环境的好转,近两年开始,越来越多的鹭鸟回归和候鸟停栖。不仅在长安莲花山水库、马尾水库经常能看到鹭鸟的身影,甚至在茅洲河出海口、沙涌、人民涌等都陆续发现鹭鸟,而且数量越来越多。除了有牛背鹭、白鹭等,还有灰鹭群。

  水环境改善,鸟类回归,源于东莞的全民“治水”攻坚战。2019年,东莞有计划、有步骤、有条理推动水环境持续改善。通过茅洲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攻坚战、石马河流域旗岭断面水质达标攻坚战,系统谋划,科学施策,精准用力,加快补齐短板,持续推进全市水污染治理攻坚战。茅洲河流域、石马河流域旗岭断面氨氮、总磷浓度明显下降,水质明显好转。

  其间,东莞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构建全民治水格局。建立起区域与流域相结合的市、镇、村三级河长湖长体系,明确全市第一总河长、总河长、副总河长以及33个镇街(园区)的第一总河长、总河长、副总河长、镇级河长、村级河长。全市669条河涌都有自己的“河长”。

  同时聚焦“水质改善”,如今,包括白马大氹、老围河、人民涌、高基涌、牌楼基涌等22条黑臭水体已全部完成整治并通过第三方评估,并上报“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石排海仔河、横沥新城排渠等109条河涌完成综合整治,重现岭南好风光。

  河涌整治最根本的目的在于服务老百姓,河涌两岸居住了大量的市民群众,他们是河涌最主要的利益相关者。治理黑臭水体让河涌变清变美,可以让市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心理情绪良性发展。因此,东莞坚持拆建并举,把河湖“清四乱”与河道整治、生态修复、景观提升、城市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水乡资源和文化优势,建设一批特色滨水公园和景观,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岭南风光的韵味。

  此外,东莞还打响了“蓝天保卫战”“散乱污”企业清理整治,加快固废处置设施建设,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强制分类,推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得到有效处置。目前,全市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5%以上、新增生活垃圾100%实现“全焚烧、零填埋”。

  链接

  东莞的“六大工程”

  2020年1月9日,中国共产党东莞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召开。市委书记梁维东代表市委常委会作工作报告,再次就深入推进“六大工程”、推动“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建设进行了详细的部署。这“六大工程”包括:

  ■深入推进城市品质提升工程,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为契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高标准打造城市品质标杆地区,融入“公园城市”理念全域提升人居环境,全面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建设高品质现代化都市。

  ■深入推进发展空间拓展工程,践行科学经营城市理念,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加强重点地区重点领域攻坚,加快建设精明增长型城市。

  ■深入推进产业体系升级工程,进一步提升创新体系建设水平,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全力以赴做好企业稳增长工作,加快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和技能人才之都,加快建设先进制造强市。

  ■深入推进基层基础强化工程,大力提升党组织领导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持续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深入推进民生福祉增进工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公共安全保障体系,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助力全国全省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深入推进重点改革突破工程,全面启动省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完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持续深化市直管镇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加快推进国资国企改革,以“数字政府”建设为抓手深化政务服务改革,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

  制图/何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