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何晏《论语集解》对这句话的解释为:“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后来的学者大都沿袭这种说法,即把“同”理解为意见或者嗜好一致,“和”则理解成了“和气”、“和睦”。然而这种解释没有抓住孔子思想的本质,实际上是按照后来的词义来理解古文的。“和”讲的是整体效果,“同”说的是构成元素。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君子”是具有个体意志和独立思想者,他们拥有不同的品行,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君子之交淡若水”,共同组成一个有利于社会发展进步的和谐氛围。然而“小人”则是同样的个体,思想行为单一,相互之间没有区别特征,结果就不会产生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整体效果。这里的“不和”并不是“争斗”的意思,而是指不能产生“整体的积极效果”。 孔子说“和为贵”,并不是简单强调大家要“和和气气”,而是强调一个社会内部个体相互协作,从而为社会进步创造一个最佳的环境。“家和万事兴”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只有家庭内部成员处于“和”的状态,才会保证“万事兴”的最佳效果。 “和”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它的核心观念是不同的元素协同合作,从而产生最佳效果。即“和”的目的是保证“最佳效果”,这一点最为关键,然而常为后来的学者所忽略。 “和”最早见于《左传》,其内涵几经演化。最早人们认识到,美味佳肴必须用不同的食材来做,比如羊肉虽好,如果没有盐、葱、姜、蒜这些佐料也不好吃。后来人们又认识到,即使有不同的元素,如果比例不对,也做不出美味佳肴,比如盐放多了,啥肉也不好吃。也就是说,要实现最佳效果,不仅必须有不同的元素,而且各个不同元素之间要合理搭配。 “和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其精髓就在于强调不同的个体协同合作,其合力就会创造一个最有利于社会进步的环境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