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不知不觉】

新海外零余人的故事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01月19日        版次:A08    栏目:人文周刊·七杯茶    作者:

     钟红明 上海《收获》杂志副主编

  形形色色的新移民的故事,展现在我们的视野里,朋友圈中,俯拾即是。从早期移民的艰难落地生根,物质生活困顿,到今天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困惑于精神出路,真实故事如此丰盈,作家如果不想写成社会新闻串烧,就必须注入更深刻的观察与思考。

  陈河的《丹河峡谷》,那些真实的人和故事,盘旋在陈河脑海里十多年,最后变成了新海外零余人的小说。

  原本是科研尖子或专业人士,但移民海外后,却无法适应,也找不到出路。小说写的是“不合时宜”的人。也是新海外零余人。陈河写出的是自由和生死困境中,人如何做出选择。

  小说中,“我”在国内有着很好的职位,移民到加拿大后,原先学的专业不被认可,太太移情别恋,“我”困守在一家便利店里艰难度日。甚至给便利店起名“橡皮监狱”。期间“我”结识了清华大学毕业的核物理博士后奚百岭,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唯有不停地念书。

  快40岁的“我”,选择了匪夷所思的道路:参加加拿大海军。因为退役后会有安稳的终身福利,得到政府工作。

  “我”第一次站上丹河峡谷的英雄桥,是在“风中等待一个死者”。那天是迎接第87个在阿富汗战场阵亡士兵的遗体。他“看到生命中一扇阴沉沉的门打开来”。而故事结尾,奚百岭也是从丹河峡谷大桥跃下。“我”训练中认识的也以参军得到政府的学费资助完成大学学业的女孩宋雨,忽然被派遣去海外前线……

  “我”加入海军的理由,也许和海明威有关。最终,是茫茫的大海,以它无限的广阔、温柔包裹起失意者的悲凉,消弭了差距与对比,至此,文学经典里的硬汉精神,成为“我”精神上的庇护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