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核酸检测到底准不准?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02月07日        版次:A05    作者:曾璇

    

  张召,华南理工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广东南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总监,是多项国家专利技术的发明者。就核酸检测的灵敏度等问题,羊城晚报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

  羊城晚报:核酸检测为何可以帮助确诊,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原理?

  张召:导致这次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RNA病毒。我们知道,病毒主要由内部的遗传物质和蛋白质外壳组成。每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不是DNA就是RNA , 如天花病毒是DNA病毒,而艾滋、SARS等,都是RNA病毒,它的遗传物质就是RNA(核糖核酸)。

  因此,我们核酸检测的原理,就是通过裂解液,让病毒的RNA裸露出来,再加入反应剂,让它的RNA不断进行扩增和放大,只要里面确实有病毒,它的RNA 就会不断扩增,释放出信号,测出阳性。从理论上来说,核酸检测的灵敏度是非常高的,也是帮助确诊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羊城晚报:您说灵敏度高,那为何会出现有的病人三四次阴性最后才测出阳性的案例?

  张召:首先,和病毒的发展有关,有的轻症病人可能开始确实反应不强烈,后面病毒才开始显现出来。

  更重要的,出现这种情况,要从采集到检测的全过程去分析。核酸检测分为三个步骤,也要分三个“盒子”:第一步是采集,我们称为“采集器”,这一步骤普通病人在家都能自行完成,用棉签拭取咽喉部位的分泌物即可;第二步是提取核酸;第三步是用QPCR试剂盒进行检测。后面两个步骤都只能由检测人员或者医护人员完成。从采集到提取到检测,三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有可能导致“假阴性”,可能导致医学上的误判和误诊,酿成悲剧。

  羊城晚报:这三个环节可能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如何将“假阴性”的可能降到最低呢?

  张召:三个环节可能会出现几种问题。在采集环节,如果用市面上目前普通的采集盒,很可能出现:病毒活着-传染检测人员或者病毒自己降解-提取效果不佳的情形。而在提取环节,市面上的核酸检测盒子多,但质量差别也很大,一方面要裂解蛋白,另一方面要保护RNA,如果质量不过关,就会影响检测效果。

  另外,现在需要确诊的疑似病人多,前线检测量非常大,检测人员都是超负荷在工作。他们全副武装,穿防护服,手里都是汗,戴几层手套,操作起来不如以往灵敏。检测时要进行离心、洗脱等很多步骤,有一步操作不佳,对结果影响很大。

  我们向一线的检测人员的辛勤工作致敬,希望把误检降至最低,但可能也得包容一定的误检率。因此,前方需要对初检阴性的疑似病人,进行反复检测,以免误诊。

  羊城晚报:您刚才提到在采集环节可能出现病毒活着-传染检测人员的情形?

  张召:这次新冠病毒导致的肺炎疫情开始的时候,我们都认为缺核酸提取试剂盒和检测盒,可是亲身参与这一役,我们才知道,目前更缺的不是核酸检测盒,而是第一步骤的“采集盒”。这也是我们这次迅速调整生产方向,抓紧生产口腔/咽拭子标本采集器的原因。

  这个不起眼的采集器,是一个5厘米的小管子,里面有棉签和3毫升的灭活液和保存液。要在采集阶段,同时做到杀死病毒和保护RNA。

  羊城晚报:非专业人士可能会不明白,病毒都死了,怎么还检测得出来?

  张召:这就是技术难点,我们的灭活液,既要让病毒的蛋白变性,失去活性而“死掉”,不再有传染性,提高运输和检测阶段的安全性;另外一方面,又要防止病毒里的RNA降解。

  因为我们之前一直是做人粪菌群的采集,一向非常注意病毒的灭活,国内绝大多数的采集盒都只能存储病毒而不能灭活病毒,而我们是广东省仅有的两家拥有核心技术和生产能力的厂家之一。但我们的库存完全不足以应对疫情,所以才有了这次的加班加点。

  羊城晚报记者 曾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