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回溯传统 细品木版年画中的民俗语境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02月24日        版次:A12    作者:施沛霖

     受访嘉宾 刘超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社长 ·桃花坞木刻年画研究所所长

     《钟馗》 桃花坞年画

     受访嘉宾 王进 ·中国传统年画专业委员会委员 ·文化部恭王府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保护中心王树村传统年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天津杨柳青年画鉴藏家

     《广寒宫》 北京年画

     《孟母断机》 桃花坞年画复刻作品

     《寿字图》 桃花坞年画

     《小瓶花》 北京年画

     《四美钓鱼》 杨柳青年画(故事出自《红楼梦》)

     《治家格言》 杨柳青年画

    

     郎窑红釉梅瓶 冯玮瑜藏品

  文/羊城晚报记者 施沛霖

  图/受访者提供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古代新年,家家户户挂桃符,后来渐渐演变成挂春联,贴年画。木版年画,作为历史悠久的年味象征,也衍生形成一种中国民间特殊的象征性装饰艺术。

  社会在发展,传统习俗也在改变。木版年画已在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渐行渐远,制作繁复的传统木版年画如今早被胶印所取代,现代的民居建筑式样,也使传统年画失去了呈现的空间。而今,承载着浓浓年味的木版年画,正带着昔日农耕社会田园牧歌的一抹余晖,行走在传统文化爱好者和收藏家之中,一度鲜活的民俗生活常见物,正演变成箱底的珍藏。

  然而回溯传统,经典永远朴素。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等众多木版年画项目先后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民俗大众视觉文化的木版年画,闪烁着人文智慧的光芒,正重新回归到越来越传统文化爱好者的视线中。上月举行的中国苏州第二届国际木版年画展,便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众多木版年画专家、爱好者参与。

  杜甫诗云:“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自古到今,桃红柳绿,都是文人、画家们争相吟咏、绘画的对象。苏州自古文化昌盛,人文荟萃。苏州桃花坞便是江南木版年画的中心。桃花坞年画具典型的江南风情,老苏州味道浓厚,既受文人风气影响,又融合了来自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雅俗共赏,风格自成一体。 

  天津杨柳青年画则属木版印绘制品,与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它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笔法细腻、人物秀丽、色彩明艳、内容丰富。

  在刚刚举行的苏州第二届国际木版年画展中,“南桃北柳”、北京年画等都成为全场看点。无论是古版传统年画,还是新创作的年画,从制作工艺到表现形式,都令观者为之惊叹。充满着热闹年味的木版年画背后,竟隐藏着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一一细品。

  壹 桃花坞年画雅俗共赏,具江南风情

  羊城晚报记者:在苏州举办的第二届国际木版年画展,有什么热门话题?体现了怎样的集体创作方向?

  刘超:中国苏州第二届国际木版年画展,展出了海内外300余幅精品木版年画,有时代精品也有历史遗珍。展览分四个板块展出:《守正固本 美在民间——中国木版年画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作品及藏品联展》《兰桂齐芳 薪火相传——中国木版年画新传承人作品联展》《鉴古观今 北宗拾零——王树村藏北京木版年画展》《艺苑掇英 民画相亲——‘一带一路’欧亚五国民间木刻版画交流展》。

  其中,第一个板块集中展示了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四川锦竹等地区的26位国家级(其中8位已故)年画传承人的精美年画作品。作品题材以门画、墙画为主,工笔细腻、色彩艳丽、艺术形象直观、寓意美好,这些传统的古老年画经过守正创新,焕发出新的时代气息。

  “守正、出新、融合”是我们论坛的主题,也是木版年画创作的方向。随着时代变迁,张贴年画这一习俗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但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无论其制作过程和表现形式,依然有着无穷的魅力。

  羊城晚报记者:作为木版年画中的代表,桃花坞年画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

  刘超:桃花坞木版年画与刺绣、评弹、苏州园林一样,是吴文化的代表性资源,是吴地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以浓郁的江南特色彰显地缘文化观念。

  明末清初,苏州是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地区,时至清康熙、乾隆年间,已是当时全国著名的新兴工商业城市,号称“东南一大都会”。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在此期间应运而生。描绘苏州当时市井繁华景象的代表作品《姑苏阊门图》《姑苏万年桥》,以风景为表现对象,刻画繁华的城市景观栩栩如生。   

  桃花坞年画色彩鲜明雅致,构图完整饱满,对比强烈,明快活泼,画面精细、秀美、和谐。清后期受西洋画影响较大,吸取了西洋画的构图、透视和明暗等表现方法,特色风格增强,具有浓厚的装饰性。

  羊城晚报记者:以桃花坞年画为代表的木版年画,制作难度在哪里?

  刘超: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制作十分繁复,要经过画稿、上样、刻版、套印等几道传统工序,全过程为纯手工制作,个别还需要人工着色、敷粉、扫金、扫银和装裱等手续,工序繁多复杂,是一门独特的手工技艺。

  它的套印是分版套印,每个颜色一个色版,平面印刷。单是套印的工序就包括:看稿、上料、印线版、夹水、摸版、印套版、夹水等,既要保持墨线版和套色版准确无误,还要做到画面上色彩的匀、准、洁、鲜,需要匠人高超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因工序繁琐,且每印一套色,为免影响下一套色彩的准确性,就需要隔水处理,等待一段时间让纸面干到一定程度再印下一套色,因此,年画的制作速度很慢,复杂精致的年画一天只能印二三十张。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老匠人,常常也只有六七成的成品率。

  羊城晚报记者: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非遗项目,桃花坞年画创作在近年来有什么发展?如何与现代人的生活和审美产生关联?

  刘超:桃花坞年画是苏州民间传统艺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2002年始,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便成立了桃花坞木刻研究所,与年画社一起展开对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传承人培养、技艺传承、桃花坞年画礼品开发等工作。

  2002年9月起,苏州工艺美院遴选优秀学生进入“桃花坞木刻年画研修班”,接过了桃花坞木刻年画传承的“薪火”,并建立“大师工作室”,由桃花坞年画传承人亲自教授,在非遗保护机制体制上作了新尝试。截至目前,已经培养了6期学员共计20余人。除了对桃花坞年画进行创作与文献研究外,还开发了以年画为元素的文化创意产品,让这个古老的艺术能让更多年轻人接受和喜爱。

  贰 杨柳青年画印绘结合,北京年画珍稀罕有

  羊城晚报记者:作为研究与收藏杨柳青年画的国内权威,您认为杨柳青年画有什么特色?

  王进:杨柳青年画与其他产地的年画不同,是印绘结合的产品,既有版画的刀法韵味,又有绘画的笔触色调,构成与一般绘画和其他年画不同的艺术特色,笔法细腻、人物秀丽、色彩明艳、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气氛祥和。

  产品分为三等,一等俗称“细活”,工艺套印二色或三色,淡绿、槐黄、淡墨,然后“粉脸”彩绘,同工笔重彩的技法。二等套印五色,蓝色、绿色、黄色、赭色、灰色,再加漏红色。手工“开脸”、精细一点的叫“二细活”。三等叫“粗活”,在着色彩绘等环节上,用工不是很多,是为普通百姓过年准备的,工艺不同价位也就不同。

  传统杨柳青年画的创作中继承了北派院体人物画的技法,彩绘技法上在清代吸收了油画技法,表现人物及物体的明暗关系及彩绘技法。

  羊城晚报记者:您的木版年画藏品大概有哪些种类?钟爱与收藏年画的原因是什么?

  王进:我的藏品主要是杨柳青年画、桃花坞年画、北京年画及纸马。河南开封、河北武强、山东潍坊、漳州、佛山的作品也有一些。

  我出生于天津西青区杨柳青镇,为保护家传民间美术藏品,青年时期就曾学习装裱技艺,并随母亲学习杨柳青年画的彩绘制作技艺。2005年在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教授天津杨柳青年画历史及杨柳青年画的彩绘技法。

  我的藏品中,有一大部分是我祖父、著名民间美术学者、年画收藏与史论研究专家王树村先生的旧藏,我曾协助祖父整理家传藏品北京纸马,出版了专著《迎春福祉》。近年,同天津美术学院王树村民间美术研究中心合作,共同多次策划、组织了古版年画展览和学术研讨。古版年画是我终生研究与收藏的对象。

  羊城晚报记者:在您的收藏体系中,北京年画占重要的位置,它有什么主要的艺术特色?

  王进:北京自古以来,一直是北方重镇。尤其是元明清三朝,作为帝都的北京城,也是政治与文化中心。

  文献记载,每逢时令节日,尤其是欢庆新年之时,京城风俗盛景堪称灿烂。其中年画更是必不可少之物,如《燕京岁时记》中所载,“每至腊月,繁盛之区,支搭席棚,售卖画片,妇女争购之,亦所以点缀年华也”。

  明清时期大量杨柳青年画流入京城,甚至宫中,受到达官贵人和城市居民的喜爱。杨柳青著名的年画作坊戴廉增还在北京东打磨厂东口开店,后又加开“增华斋”分店。北京城也有刻印年画的作坊,多为门神、纸马之类,其中崇文门外顺和王家、东四北纸马汪家,都有数百年的刻印历史。

  北京传统年画的制作工艺是五色套印,作品的尺寸多样,以门画为例,最大幅的纵170厘米、横75厘米,最小幅的纵28厘米、横18厘米。艺术特色与杨柳青的不同,套印颜色以红、黄、紫、绿为主,人物矮壮勇猛。

  北京的纸马艺术非常精美,人物的表现继承元代人物绘画特点。表现“自然神”的作品中大部分延续了汉画像石的艺术特点。

  羊城晚报记者:这次《鉴古观今 北宗拾零——王树村藏北京木版年画展》有什么特别看点?这批王树村先生旧藏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进:这次展览是以北京年画为主题的首次大展,包括门神门画、神像纸马与民俗杂画三个部分,展品多为王树村先生旧藏,共110余幅。作品系统呈现元代以来北京的民俗文化,品相绝佳,从一幅幅年画中能够触摸老一辈人的新年记忆,探寻民间文化的奥秘,对于历史研究、艺术史研究,尤其是北京地区的民俗研究具有极高的史料与文献价值。

  北京的年画及纸马存世量非常少,可遇不可求,藏家都希望能够收到老的作品。北京年画在拍卖的市场上很少能见到。现在据说有人在复刻北京年画的版,希望能够早日看到复制的作品出现。

  深艳浓凝说郎红

  藏家热话

  冯玮瑜

  著名收藏家、收藏理财燃灯人、传播中华文化学者、广州市当代艺术研究院理事长、著有畅销书《你所不知道的中国收藏》《藏富密码》

  “若要穷,烧郎红。”听过这句话的人不少,可真正见过郎窑红釉瓷器的人不多。

  所谓“郎红”就是指郎窑红釉,它是一种著名的瓷器釉色。“郎窑”是指清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江西巡抚郎廷极督理景德镇御窑厂窑务时所烧造的瓷器。由于郎廷极奉旨烧造的御窑瓷器成就极大,在中国陶瓷史上赫赫有名,所以由郎廷极督窑时所烧制的瓷器均称为“郎窑瓷器”,简称为“郎窑”。郎窑以烧造高温红釉“郎窑红”瓷器最为著名,“郎窑红”瓷器釉色深艳,似初凝牛血一般猩红。

  郎窑红釉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生坯挂釉,入窑经1300℃以上高温在还原气氛中一次烧成。郎窑红对烧制时的窑炉气氛、温度等技术指标要求极高,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烧造难度极大,成品相当困难。当时有:“若要穷,烧郎红”的说法,可见烧造郎窑红釉瓷器之不易。

  郎窑瓷器的成就,以模仿烧造明宣德、成化官窑而得名,而仿烧宣德主要是仿烧宣德的宝石红釉,没想到却烧出了大名鼎鼎的郎窑红釉,其鲜红色泽较宣德鲜红釉更为鲜艳凝厚,清澈透亮,釉面开片具有强烈的玻璃光泽。郎窑红釉特色鲜明,与宣德宝石红釉截然不同,实际上是创烧了另一种铜红釉。郎窑红瓷器常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说,所谓“郎不流”是指釉面垂流不过足,足根与红釉处整洁,器身越往下,红色越浓艳,近足处的釉层最厚,有些瓷器呈黑红色,这是由于高温熔融状态下的釉层垂流所致,这也导致其口沿处釉层变薄垂流,露白色胎骨,这就是上面所说的“脱口”,口沿脱口较少只有一圈露白胎骨的就叫“灯草口”。郎窑红器底呈米汤色或浅绿色,俗称“米汤底”、“苹果绿”。这些都是郎窑红釉瓷器的特征。

  2015年是故宫博物院成立90周年,故宫举办的院庆活动接连不断,院藏国宝频频亮相,专题展览惊喜连连,其又以9月份的“石渠宝笈特展”最为轰动,盛况空前。

  我蒙嘉德公司邀请,来到故宫,近距离尽情畅览“石渠宝笈特展”和《清明上河图》。参观完特展后,故宫博物院娄玮副院长特意请我等共六人一起在故宫惬意欣赏珍宝,不亦乐乎。午饭过后,我兴致未减,马上赶去首都博物馆,参观其年度重要展览——“盛世风华·大清康熙御窑瓷”大展。康熙盛世,展览的珍品名器固然不少,不过最为吸引我的,却是一只郎窑红釉梅瓶。这只郎窑红釉梅瓶器型虽小却以独立展柜作重点展示,是本场大展仅有的几件以独立展柜展示的重器之一,也是本场展览的亮点。(据资料介绍,这只郎窑红釉梅瓶是首都博物馆为本次展览特别向故宫借展的。)

  故宫这只郎窑红釉梅瓶,色如牛血猩红,器如美人端然,光华四射,吸引了无数人的眼光。

  梅瓶因瓶口窄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瓶体修长,造型挺秀。宋时称为“经瓶”,作盛酒用器。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饮流斋说瓷》描述:“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

  两个月后,中国嘉德2015年度秋拍在北京隆重登场,在众多拍品里竟然出现了一只郎窑红釉梅瓶,这不是首都博物馆康熙特展时展出的那只郎窑红釉梅瓶吗?

  故宫的藏品咋跑到拍卖场来了?

  我立即上手观看嘉德这件拍品,原来它们不是同一件。与故宫藏品相比,两件器物的釉色、型制、大小都非常相似。经对比相关资料,两只梅瓶尺寸竟然完全相同,极有可能是同期同批制作的产品。嘉德这只瓶口至颈部因脱口呈现白色比故宫藏品更多,渐变效果更明显,釉色更迷人。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文物研究丛书·瓷器卷·清代》第42页,编号25,注录另一只清康熙郎窑红釉梅瓶,但尺寸比嘉德这只稍大。该书还特别注明:康熙郎窑红釉梅瓶十分罕见,故弥足珍贵。

  嘉德这只梅瓶,拍卖图录还注明曾经海外名家递藏。

  在预展期的两天里,我把这只梅瓶前前后后上手多次。嘉德瓷器部的小温见我反复把玩,便问我对这只梅瓶的看法。我忍不把自己这两天的考证毫无保留地全讲出来,还把首都博物馆展览里梅瓶的照片翻给小温看。小温越听越高兴,他说:“这件东西是我亲自从美国征集回来的,东西对,来源好……”小温还说只是没去首都博物馆看过那只郎窑红釉梅瓶,所以不好在拍卖图录上注明两者是一样的,这下好了,请你把那些资料都发给我吧。我答:“好啊好啊。”我一边拿出手机,一边问道:“你要这些干吗呀?”他说:“查到这么好的资料,我要发给朋友和客户看,让他们来买呀!”

  糟了!

  都说女人叽叽喳喳话多,守不住秘密。这一下子全抖出去,不是给自己增加对手吗?这是为自己挖坑啊!关键时刻我总算清醒过来。我把手机立即塞回包包:“还是等拍卖结束了才发给你吧。”小温一下子愣住了,很快他就恍然大悟,笑着说:“哦哦,明白,好好好,等拍完再给我吧。”

  现场参加这场拍卖的人不少,但拍过了一件明洪武的釉里红大碗和一件清乾隆的青花抱月瓶后,举牌的人气就渐渐疏落,等到这件翘首以待的梅瓶,我的心都提到嗓子上,生怕半路杀出一个程咬金,出现龙争虎斗,价格就不知要拍到多高了。谁知拍卖师连喊几声,也只有我一人应价,落槌声一响!我竟以底价竞得!比我心里的预算还低一大截,真是喜出望外,当场笑逐颜开了。

  如果不是2015年艺术品市场遭遇寒冬,这只一代名品的郎窑红釉梅瓶,怎会这样顺利归于我!幸甚幸甚!

  此瓶小口、唇边,短颈、丰肩、瘦底、圈足,造型雍容端庄,曲线优美,釉色红艳鲜明,釉汁肥厚。口沿有脱口露白,由颈部开始至肩部逐渐深红,渐变效果迷人,且有强烈的玻璃光泽。底部施白釉,玉璧型底,无款。

  一件流失海外多年、经名家递藏的康熙名品,通过中国嘉德拍卖,终于回流国内,来到羊城,入藏于我,是幸也是缘,感谢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