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执信高二男生“闭门造车”震惊车企

为梦想,他学会了电脑特效,还玩起了汽车股票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02月25日        版次:A16    作者:蒋隽

     梁天择汽车设计稿

     梁天择获得广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梁天择设计手稿

  有教无类·面孔

  文/羊城晚报记者 蒋隽 图/受访者提供

  开栏语

  2000年前,孔子说,对教育对象,不分贵贱、等级、种类,是为有教无类。今天,“无类”恐怕还须包括施教者、教育内容和方法。即日起,羊城晚报教育版推出“有教无类·面孔”专栏,记录教育领域中有意思的人,提醒大家,教育是一件多么宽广、深邃的事情。

  日前,威马汽车公司收到一个高二男生设计的汽车草图,震惊于其专业程度:“让我们对创新、对人才这两个概念,有了深刻的认识。”

  这个男生,17岁,但为成为汽车外形设计师,已经努力7年。

  除了爱车,他还关注人,为解决城中村晾衣问题,他到城中村租房住了两周,实地体验。

  他是广州市执信中学高二14班的梁天择。

  探索:汽车外形设计“软”创新

  1月17日,执信中学举行“猎场”模拟人才招聘会,威马是参会的106家企业之一,梁天择当场跟面试官聊了半个多小时。一个月后,他给威马发去一份文档——《汽车外形设计“软”创新》。

  在这份长达3000字的构思方案中,梁天择总结了汽车外形设计的演变趋势,认为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美学观念的推动,外部部件有逐步融入车身、智能化、轻量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他指出了目前汽车外形设计的不足与困境,并大胆构想汽车外形设计的“软”创新方案,“用软性材料替代大部分的非受力骨架的外部硬部件,包裹在车身上,并让其附着在可变形框架上。可按车主需求随时智能变形框架,从而带动软性材料。功能只有在被需要时才会显现出来。”

  震惊威马:不亚于大学车辆专业学生

  威马汽车表示,这份文档表现出了“让人震惊的专业程度”,“一个中学生,可以把当前汽车外观各种流派、各种风格分析得如此详尽。而且最震惊的是,梁同学提出了一种软性材料的车身蒙皮设计方案。”威马汽车相关负责人表示。

  “当然,在我们成年人看来,这种方案成本巨大量产难度极高。但我们必须看到的是,梁同学对于车辆核心技术上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水准,丝毫不亚于一些大学车辆专业的专科学生,这让我们非常震惊。”这位负责人表示:“(这件事)让我们对创新、对人才这两个概念有了深刻的认识,看到了一次真正的创新所需要的每一个元素,有扎实的技术作为基底,有深刻的知识储备作为支撑,有合理而不失大胆的想象力。这三大要素,正是每一次创新的三个驱动力。”

  一份文档背后,是整整七年的痴迷

  梁天择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迷上汽车,从小立志做一名汽车外形设计师,为此,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他一直痴迷汽车历史、产业、技术……偶像是宝马前任首席设计师——克里斯·班戈。“他用雕塑感的线条塑造汽车外形,过于前卫,开始业界、大众都不能接受,受到很多批评,但他坚持自己的设计风格,逐渐为大众接受,引领了大众的审美。好的设计不仅是顺应大众,更应引领大众。”提起偶像,梁天择如数家珍。

  “写这份文档只用了半天,但在脑海里想了很多年。”虽然梁天择才17岁,但过去的7年他一直为当汽车外形设计师做准备,学习画画、摄影、电脑特效,甚至买汽车股票……

  “当设计师,当然要有制图能力、美感和对技术以及产业的了解。”随着对汽车产业了解的深入,去年他开始用零用钱投资汽车股票,“投入5000元,去年赚了不少,今年开年跌得有点惨。”

  梁天择笑说,他所有的“技艺”都衍生于汽车,并成为兴趣爱好。“很庆幸这么早就能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成为梦想,并能为之奋斗。”他的目标是华南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

  “我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花在汽车上。”防控疫情期间,他完全不着急、不焦虑,“闭门造车”。每天早上8点多起床,画画、写论文到10点,然后写作业,做完作业搞摄影、修图,每天晚上看一部电影。

  关注打工者:城中村租房体验两周

  梁天择的学科强项是数学、物理,但也有一颗关心社会的心。

  寒假期间他正在准备广东省科技创新大赛的论文,令记者意外的是,主题不是理工男的发明创造,而是《共享经济时代下的城中村晾衣问题探究》。此前,这一课题已经获得广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因为喜欢摄影,经常到珠江新城拍夜景,旁边就是冼村。一边是高楼大厦、一边是城中村,对比让人震撼。” 他观察到,城中村大多是外来打工人口,生活不容易,“希望能解决一些问题,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水平。”

  为此,去年暑假,他专门在棠下村花300元租了一间出租屋住了两周,体验城中村的生活,“感受打工者的生活处境,有同理心,站在他们的角度、他们的视角找出最合理方案。”

  “进门就是床,走廊兼厨房,过去是厕所。”实际体验了出租屋生活后,他才明白社会底层劳动者的不易,“楼之间太近了,就算是夏日白天,街道都是阴森的。房间白天也要开灯,窗户是假的,打开是对面楼的墙。没有空调,如果在家晾衣服,就会非常潮湿。”他跟房东、租客、村委聊天,做问卷调查,了解打工者的需求,提出共享晒衣的设想。

  这次实地调研,让这个17岁、立志做设计师的孩子有更多思考:“我们的很多设计,是针对有经济能力、能表达自己声音的人。我们的关注点,更多给了商业地带,似乎他们最能代表广州。但实际上,广州有133个城中村,打工者为了更低的房租住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