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还在老师灌学生听?来看21世纪别人家的“放羊”网课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03月05日        版次:A12    作者:蒋隽

    

    

    

     吴穗华

     刘良华

  疫期“放羊”记4

  在线学习进入第二轮,上新课但容量、难度降低,更加考验各校网课的智慧。你以为,网课只能是看视频或直播?还是老师讲学生听?来看看别人家21世纪的“放羊”网课。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蒋隽

  A21世纪的语文怎样学?

  课程围绕新冠肺炎展开

  2040年,正当盛年的你,作为国际知名的环境学家,要在世界自然基金会年会做“20年前大疫战”演讲,带领与会者回顾2020年中国新冠病毒肺炎事件。你需要准备、分析哪些材料?给出什么观点?

  为此,你要准备以下材料:

  1. 新冠病毒的来源及特性。

  要求:阅读相关科普文章,提取主要信息,以思维导图呈现。

  2. 疫情的整个发生过程。

  要求:持续关注,不断记录;

  甄选真实及重要的信息,剔除虚假、次要信息;用统计图表记录从2月1日起全国确诊、疑似感染总量、湖北省及广东省确诊、疑似感染总量的数据变化,并配以简洁的分析文字;

  用数轴或图表形式展示疫情由起到止的过程,标出重要的时间节点,配以简洁的文字说明。

  3. 国内各方的反应。

  要求:持续关注,不断记录;

  甄选真实及重要的信息,剔除虚假、次要信息;

  总结以下各方不同阶段的反应及应对措施:中国中央政府及省市政府、医院、官方媒体、网络、社会民间、学校、家庭、个人;(鼓励多样的呈现形式,比如以图表形式分类整理)

  关于科学防疫,画若干小漫画,宣传你认为在个人防护、饮食、出行、交际、用药等方面的正确和合适的做法。

  4. 国外各方的反应。

  要求:持续关注,不断记录;

  甄选真实及重要的信息,剔除虚假、次要信息;

  总结以下各方不同阶段的反应及应对措施:世界卫生组织、美德日韩澳等相关国家、国际舆论。(鼓励多样的呈现形式,比如以图表形式分类整理)

  5. 事件回看之后,你对以下两个问题作一总结性发言,请拟写好发言稿。(不少于800字)

  围绕“2020年中国新冠病毒肺炎”这一中心事件,对于“20年前的人类与自然”这一话题,你认为应该吸取哪些教训?

  经过20年,你看到中国在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共处、公共卫生应急处理、国民素质等方面有了哪些变化?

  宅家娃爱上项目式学习

  这是广州广雅实验学校初二同学们持续了三周的“同一星球”语文项目式学习(PBL)课程的一部分,由广雅教育集团广州片属校初中语文大科组长吴穗华设计,备组教师合力,要求八年级学生在为期三周的学习中,针对目前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真实社会情境完成假定自己为环境学家的系列任务。学生充分利用鲜活的社会素材学习和训练实用文(以科普作品、新闻、评论性文章为主)的阅读策略,并进行一些有关“人类与自然,过去与未来”这一主题的研究活动。

  对于这一任务,宅家的同学们学得热火朝天,收集每日疫情数据,阅读大量相关信息和文章,做图表写分析,最终形成自己的看法。

  初二7班的张思培同学告诉记者,从2月10日开始到现在,“每天花费半小时左右,做相关研究和阅读。收获很大,除了关于疫情的科学性知识,还有学习技能的收获,信息筛选和事例分析的策略都挺有长进的,很喜欢这种自主的学习方式。”

  这项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信息、媒介和技术素养,以及生活和职业素养。“信息、媒介和技术素养主要凸显实践应用能力,包括获取和评估信息、运用和管理信息,分析媒介、创作媒介作品,高效运用信息技术。‘同一星球’课程,充分利用真实社会中巨大的信息流,整合课程与学习资源,通过设计关联的子任务群培育学生的信息、媒介和技术素养。”吴穗华说,生活和职业素养重视自我发展能力,包括适应变化、学会灵活,主动性、自我引领,跨文化交际,成效与义务,以及领导与责任等,课程为学生假定一个未来的身份,学生必须以这个身份去观察、思考及进行决策,树立全球意识及贡献社会的观念,由此,逐渐形成现代公民必备的生活和职业素养。

  21世纪的语文:学习解决问题

  21世纪的语文学习,应该是什么样子?一篇一篇教课文、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生词、作者、写作背景、内容、手法、主旨……这样的套路?学生考试拿高分是唯一目的?吴穗华认为,传统教学模式有其优势,但教师和学生与时俱进,更新语文教与学的观念和方式非常重要。

  “在这样一个变动不居的时代,人类在复杂情境中的关键能力、自我追寻、全局视野、社会责任、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品质非常重要。我们有责任去培养学生面向未来时代的学科素养。”她表示,学生在学科课程中习得学科的能力,应该成为自己在未来解决更复杂的真实问题的基础,“他们需要学习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创造性地思考,还需要学习项目管理技能,以及在团队中协同与合作。”

  B延续讲学之风:每日“朝话”

  3月2日开始,海珠区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正式推出新课程《朝话》,参照中国近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梁漱溟先生的办学传统,延续中国古代的讲学之风,每天早晨,围绕某个话题,给学生讲做人做事的道理。

  集团总校长刘良华介绍,“朝话”就是每日每朝的讲话、对话,《朝话》是集团学校每个年级每天的第一课,“这门课程很特别,不仅是名称很特别,内容和讲课的人也很特别。这门课程由每一个学校的校长、副校长、优秀教师组成一个强大的讲师团。每天都会有一到四个教师来做一场讲座。短则5分钟,长则不超过20分钟。”

  课程总体将关注六个方面的主题。

  第一类是人格教育。怎样成为一个有强大人格魅力的人?怎么成为既有爱心又有意志力的人?

  第二类是知识学习。讨论如何让孩子们学会有效地学习,让孩子们在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学得比较轻松,又比较有效。

  第三类是身体健康。讨论为什么要少看医生,少吃药;为什么足够睡眠比运动还重要。

  第四类是审美游戏。讨论为什么要学会玩“小游戏”,比如折纸、踢毽子,还要学会玩一些“大游戏”,比如打乒乓球、打篮球、弹钢琴、拉小提琴,等等。

  第五类是劳动与生涯教育。讨论为什么做家务劳动很重要;为什么鼓励孩子们在家里要学会做饭做菜,学会跟食物打交道,要有必要的“食育”。这个专题会介绍一些很重要的职业,介绍这些职业有哪些艰难,有哪些欢乐。

  最后,回到情感教育。让孩子明白,为什么亲情、友情和爱情很重要。为什么既要过独立的生活又要学会与他人交往,有社会情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