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逢得时年获嘉德”铭瑞兽纹规矩镜 |
|
丁方忠 国内著名收藏家、鉴赏家。现任中国铜镜研究会会长、中国钱币学会纸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大观博物馆和佛山市岭南金融博物馆馆长。 |
余曼 广州博物馆文物保护管理部铜器类保管员,从事铜器、金银器等保管与研究。 |
(唐代)“湛如止水”铭四瑞兽纹镜 |
(汉代)“中国”铭七乳瑞兽纹镜 |
(唐代)“盘龙丽匣”铭分区式六瑞兽纹镜 |
(明代)“百子千孙”铭人物画纹镜 |
图/受访者提供 壹 战国、唐、汉已达工艺高峰 羊城晚报记者:在古代,铜镜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系。中国铜镜何时源起?其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历史时期脉络? 丁方忠: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我国最早的铜镜是齐家文化时期的铜镜,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其代表作是出土于青海贵南县的一面七角星纹镜和甘肃广河县的一面素镜。此后,中国古代铜镜呈现出不断发展的趋势,从夏商周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在战国、汉、唐三个高峰期,铸造工艺以及象征内涵方面都达到堪称顶尖的水平。 从宋代开始,随着商业竞争的程度日趋激烈,铜镜铸造方为了扩大市场销售量,赚取更多利润,工匠们采取了发明自唐代的“翻砂法”来铸造铜镜。这种新技术有利于降低成本,缩短制作周期,然而传统的范铸技法逐渐失传,导致铜镜质量出现明显下降。所以,在铜镜精美程度方面,宋至清的铜镜与前代的铜镜相比,存在一定差距。这也是在如今拍卖市场上,唐代以前的铜镜价格普遍较高的原因。 纵观中华文明史,能够从古至今一脉相承、中间从未断流的,似乎只有铜镜、玉器、古钱币等器物了。因此,一部中国铜镜史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也就是一部完整的中华文明史。 余曼: 纵观中国铜镜发展史,我国铜镜的发展经历了夏、商、周三代早期发展;流行于春秋战国,鼎盛于两汉,中衰于三国魏晋南北朝;在隋唐再次繁荣,五代至宋金逐渐走向衰落;及至清代,随着水银玻璃镜的盛行,铜镜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从流行程度、铸造工艺、艺术风格等几个方面看,战国、两汉、唐代是三个最重要的时期。 羊城晚报记者:中国古铜镜具备哪些常见的元素和形制? 丁方忠:铜镜包含的元素是非常丰富的,形制也随着不同的时代而发生改变。从战国、汉、唐这三个高峰时期的铜镜来看,战国铜镜的形状多为圆形,少数为方形。镜钮主要有弦纹钮、桥形钮和镂空钮。其中,弦纹钮是战国铜镜的重要元素之一,也是考古科研过程中据以断代的重要标志之一。钮座一般为圆形或方形。纹饰方面,战国铜镜的主题纹饰多为“山”字纹、龙凤纹、花叶纹、几何纹、蟠螭纹等,以“山”字纹最典型。 两汉铜镜的形制较战国厚重,一般均为圆形。镜钮多数为半圆钮,此外也有博山形钮、伏兽钮等形式。在钮座方面,除圆形和方形钮座以外,汉代铜镜的钮座出现了连珠纹、连弧纹、柿蒂纹等特色的钮座,极大地丰富了钮座的艺术表现力。纹饰方面,草叶纹镜、铭文镜、神人神兽镜、规矩镜、画像镜等都是汉代的典型特征。 唐代铜镜的形制,在两汉魏晋南北朝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形状除圆形、方形外,出现了亚方形、菱花形、葵花形、八角形等新颖的形状。镜钮也以生动、立体的伏兽钮和龟钮等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纹饰方面,唐代铜镜频繁地采用花鸟、蜻蜓、瑞兽等元素打造出一个重在写意的世界。 余曼:古代各时期铜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如战国铜镜铸制轻巧、纹饰精致、线条流畅,多见“山”字纹镜;两汉铜镜则以铭文作为主题纹饰;唐代铜镜形式多样,题材丰富,突破以前圆形、方形等形制,出现了葵花形、菱形、“亚”字形、弧边形等。不过,它们相互继承发展的脉络也有迹可寻。 从形式看,尽管出现方镜、花式镜、有柄形镜,但圆形带钮一直是中国铜镜的最主要形式。常用主题纹饰图案方面,从战国蟠螭到明清云龙,从战国凤鸟到唐代鸾凤,珍禽奇兽始终是重要题材。此外,神话传说也是一个重要题材。 贰 六件铜镜跨越汉、唐、明 羊城晚报记者:在本次展览中,广东大观博物馆展出了馆藏6件铜镜和1件镜架。为何选择这7件展品?分别有什么代表特色? 丁方忠:我们在与广州博物馆进行馆际交流的过程中,获悉此次联展的主题是“有铭铜器展”。经过反复衡量后,最终决定以6件有铭铜镜,再搭配1件清代镜架,讲述古代有铭铜器的故事。同时,力图呈现一个历史发展的脉络,让观众感受不同时代中国工艺品的美学流变。 汉代的三面铜镜分别是伏兽钮“大乐未央”铭蟠龙纹镜、“逢得时年获嘉德”铭瑞兽纹规矩镜和“中国”铭七乳瑞兽纹镜。“大乐未央”铜镜是西汉早期的文物,其气质上还保留战国铜镜的朴素气息,整体构图不算复杂,字体是古朴的篆书字体。 以规矩纹和瑞兽纹交织起来的“逢得时年获嘉德”铜镜,已经是汉代典型的铜镜样式。整体构图较为繁复,浅浮雕的工艺手法也运用得十分纯熟,隶书字体方正平直、秀美端庄。“中国”铭七乳瑞兽纹镜,它的意义就在于其铭文内容含有“中国”二字,这是极为少见的。 唐代的有铭铜镜,分别为“湛若止水”铭四瑞兽纹镜、“盘龙丽匣”铭分区式六瑞兽纹镜。它们均是隋至唐早期的作品,尽管纹饰不如盛唐时期海兽葡萄镜那般繁复,但是其瑞兽也有稚拙可爱的一面,铭文也已经是与当今相去无几的楷书字体。其铭文内容,有着四字一句的诗化语言特色,十分妩媚动人。 明代的“百子千孙”铭人物画纹镜,它的尺寸超过400毫米,是这次提供展品中尺寸最大的铜镜。其密集的人物形象纹饰,也反映出唐代以后铜镜主题的世俗化进程。清代镜架则多角度地呈现以铜镜为支撑的古代生活画面,构建一个“对镜梳妆”的想象空间。 余曼:广东大观博物馆是广州博物馆的共建单位,有1.2万多件藏品,其中铜镜类藏品更是其馆藏优势。在此次策展中,大观博物馆借展的6面铜镜品相完整,纹饰清晰精美、铭文内容丰富。 唐代“湛若止水”铭四瑞兽纹镜和“盘龙丽匣”铭分区式六瑞兽纹镜厚重精美,镜面光滑银亮;明代“百子千孙”铭人物纹镜上面装饰的童子造型多样,栩栩如生,是各时期铜镜中的佼佼者。展出的镜架造型与明代《薛姬临镜写真图》中的镜架类似,能吸引观众兴趣。 羊城晚报记者:在不同历史时期,铜镜的铭文可以反映当时的社会思想、宗教信仰、生活态度等。本次大观博物馆提供展出的6件铜镜展品跨越汉、唐、明三个不同朝代,其铭文分别反映了怎样的社会思想、风俗文化等变化? 丁方忠:汉代是大一统的王朝,如何凝聚民众向心力,守护边境安全,成为君王及其朝臣的重大课题。在此背景下,民众的话语和行为模式都自觉与国家意识形态对接。如“逢得时年获嘉德”铭瑞兽纹规矩镜铭文中的“位至公卿有禄食”,表达出个体渴望从政的强烈欲望。“中国”铭七乳瑞兽纹镜铭文的“四夷降服中国宁,人民安乐五谷成”,则表达希望国家繁荣稳定的美好愿望。 唐代铜镜的铭文内容出现明显不同。“湛若止水,皎如秋月,清晖内融,菱花外发”“盘龙丽匣,舞凤新台,鸾惊影见,日曜花开”,都传达出逸闲、清新的雅趣,更多地表达个人生活体验。这折射出唐代社会的风气更开放、社会意识更多元。而明代的“百子千孙”铭文镜则反映社会世俗化的进程,祈求子孙昌盛、登科为官的世俗愿望。 余曼:铜镜铭文是铜镜重要装饰题材之一。汉代铜镜铭文种类丰富,多祈求长寿、富贵,流行多种铭文样式。唐代铸镜重图纹轻铭文,铭文对仗工整、诗意盎然。如“盘龙丽匣,舞凤新台”见隋代李巨仁《赋得镜诗》:“凤从台上出,龙就匣中生”,描绘镜台、镜匣周围以龙凤纹为主体的装饰,镜铭宣扬铜镜装饰豪华、能清晰见物。明代铜镜铭文文辞直白,受理学影响缺少诗意,内容多与自赞、科举、富贵有关。 叁 精品频出 价值攀升 羊城晚报记者:古铜镜在现代收藏中有何收藏价值?近年来在拍卖市场上,铜镜的拍卖表现如何?表现突出的是哪几类藏品? 丁方忠:铜镜悠久的历史,精湛的制作工艺,不同凡响的艺术魅力,以及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综合体现了铜镜的独特魅力、优于其他收藏门类的收藏价值。对于投资收藏者来说,它也正因为在历史、工艺、艺术、文化内涵等方面都具备极高的价值,所以是一支当之无愧的潜力股。 近年来,民间铜镜收藏队伍不断扩大,精品层出不穷,也带动铜镜的经济价值逐渐攀升。其中,表现最突出的依然是战国、汉代和唐代这三个高峰期的作品,如战国的“山”字纹镜、汉代的半圆方枚神兽镜、唐代的海兽葡萄镜等都是备受青睐的藏品种类。 除了上述三个高峰期的杰出作品以外,魏晋南北朝的铜镜和宋至清的铜镜也越来越受藏家的重视。它们尽管在工艺上与高峰期作品存在一定差距,但其独特的作品主题,例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像镜、金代的双鱼纹镜、明代的神仙人物多宝镜等,都为中国铜镜史的完整度提供了应有价值,这也是它们能在拍卖市场上占据不可忽视地位的原因。 羊城晚报记者:藏家和专家在铜镜的判别、鉴定和保存上,需要考究哪些方面?如何对铜镜藏品进行保值、升值? 丁方忠:在铜镜时代的判别上,需要根据铜镜的品种、形制和基本元素,来考察它的时代身份。在鉴定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凭借眼力和经验进行观察的传统方法,另一种是根据仪器化验、探测和分析的科学方法。这需要鉴定者细致观察铜镜的铜锈、色泽、形状、质量、声味、纹饰和铭文来进行认定,如用传统鉴定方法一时无法确定,则应借助荧光能谱仪等现代科学仪器手段综合判定。 对于铜镜这种金属器物而言,应将其保存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不宜将铜镜裸露在空气当中,最好能用定制的、尺寸刚好的盒子包装,并定期进行开箱检查,视情况决定是否要进行适度的除锈工作。 铜镜爱好者应尽量选取历史、工艺、艺术、文化内涵等价值丰富的真品文物来收藏,掌握了基本的判别、鉴定和保存方法后,才能更好地将优质铜镜收入囊中,并延长其寿命。 余曼:铜镜的鉴定应充分了解铜镜发展史和各朝代铜镜的特征,结合铜镜形制、纹饰、铜质、铭文等各方面特征综合考虑。 铜镜是一种合金制品,主要成分是铜、锡、铅、锌。不同朝代,铜镜因配比不同,呈现不同色泽、厚薄。唐镜呈银白色且闪亮,宋镜则黄中发红。宋代铜镜含锡量明显减少,含铅增多,锌的比例加大。而金仿镜一般比宋仿镜铜质泛黄;明清时期宫廷仿镜虽是黄铜质,但仍存在肉眼可辨的差别:明仿镜黄中闪白,清仿镜为黄铜色。 在铜镜的保存上,建议对于铜镜避光防尘,保存温度在15℃—25℃,相对湿度45%—55%,40%以下更好,并定期检查。 在我国古代文明中,青铜文化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在世界文明中也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中铜镜文化的内容、风格和特色博大精深,制造、使用和传承源远流长,堪称青铜文化中的珍宝。在诸多古物收藏中,铜镜因其“刻画之精巧,文字之精奇,辞旨之温雅”越来越引起现代藏家的重视。 每一面铜镜都呈现了时代的文化特征及艺术价值,铜镜文化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更折射出一部中华文明史。铜镜的铭文形式多样、题材广泛,凝聚了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具有高度的艺术和审美情趣。古人以铜为镜,不但能照容颜、端衣冠,还表达了对美好愿望的追求:“明镜高悬”,象征公正;“破镜重圆”比喻爱情圆满;“以史为鉴”,更令明镜有了鉴古知今的历史意味。至于“欲将双颊一睎红,绿窗磨遍青铜镜”“铜镜对妆临牖北,练裙题字戏墙东”等优美诗句,更给古老的铜镜文化增添了浪漫色彩。 那么,不同历史时期的铜镜铭文有何特点?让我们走进广州博物馆主办、广东大观博物馆协办的“字字珠玑——广州博物馆藏有铭铜器展”,通过广州博物馆馆藏汉、宋、明、清铜镜36件/号,以及广东大观博物馆提供的6件有铭铜镜,领略不同历史时期的铜镜和铭文,感悟蕴含其中的社会思想、宗教信仰、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