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脑洞大开

再生修复技术

可能将人类平均寿命提升20岁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04月06日        版次:A06    栏目:晚会·潮人新知    作者:那拉

     图/视觉中国

     古希腊神话中一种特殊的神兽Chimera (资料图片)

    

  □那拉 整理

  去年年底,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左为在中科院主办的SELF格致论道讲坛上讲到器官修复的专业研究成果时,曾提到人们可能都尝试过的一个小试验:大家屏住呼吸直到倒计时结束,感受一下那种窒息感。他说这种窒息感其实是那些肺纤维化患者的日常感受。这些患者可能要靠呼吸机来辅助呼吸,甚至需要人工肺来帮忙——而未来有一种基于干细胞的再生修复技术,也许可以帮到他们。

  这种再生修复技术目前仍处于试验阶段,尚未广泛推广应用,但左教授称:“未来20年,相信我们可以拿出20套器官再生修复的整体解决方案。它带来的直接后果,可能就是人类整体平均寿命可以提升20岁。”

  我们能像普罗米修斯那样长出新内脏吗?

  希腊神话中,有一位因盗取天火而被惩罚的神祇普罗米修斯。他被绑在绝壁之上,每天白天会有一只老鹰来吃他的内脏,晚上内脏又重新长起来,但第二天又被吃掉,痛苦永不停息。这或许正反映了古希腊人民对于器官再生的美好愿望。事实上,人体任何一个内脏要进行“更新”,很长时间以来几乎都是不可能的。

  达·芬奇的一个相关展览中,曾公开展出过这位著名科学家的解剖手稿。达·芬奇曾参与解剖了将近20多具尸体,其解剖水平极大地领先于当时他所处的时代,他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把肺的结构图画出来的科学家(如右图)。他画出来的肺非常精巧、精细,是一个由支气管和肺泡组成的器官。可以看出,人们在16世纪时已经知道,肺其实是一个软组织,是支持我们呼吸、交换能量的一个结构。我们的肺部就像一棵倒着长的树——支气管从喉咙下面开口,有23级分支,最终形成了末端上亿的肺泡——我们称之为“呼吸的树状结构”。如此精巧的肺,想要“换一个新的”只怕更是难上加难。

  因此肺部出了问题,通常是件很严重的事。禽流感等重症流感其实可以让一个人的肺在短短两周内就彻底毁掉——肺的固体状态会变成液态,整个肺可以用一根吸管就吸出来;另一方面,肺部如果出现纤维化,则意味着肺会变得非常硬,硬到连刀都割不动,此时它失去了正常的弹性,也没有办法维持正常工作。如果人类不能呼吸,后果肯定非常严重。

  左教授表示,我们现有的所有药品、所有的输液方法和传统的手术技术,暂时都没有办法治疗这一类疾病。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只能进行肺移植。而这类疾病的病人量却非常大。他提供了这样一个数据:在2018年,我国患慢性阻塞性肺病以及支气管扩张、肺纤维化等的病人加起来有上百万人,一共却只有403例成功实施了肺移植手术。这个数据落差相当大。

  早在1963年,美国密西西比大学医院的James Hardy博士便实施了全世界首例肺脏移植手术。但为什么50多年过去了,肺移植仍然这么难呢?因为肺移植还存在许多现实困难,比如供体不足、免疫配型困难等。

  但人们终于发现,干细胞再生可能是解决肺移植问题的最理想研究方向。

  成年人体内的干细胞只会越来越少

  我们身体的绝大部分组织器官里面都有干细胞。它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特性的细胞,主要功能就是修复我们身体里的坏细胞。它起始于生命最开始时的受精卵的胚胎中,最终分化到我们身体的各个组织器官中。可惜的是,随着我们年纪增长,这种非常有用的干细胞存在的比例只会越小。成年人身体里的干细胞可能只有万分之一或者是十万分之一,所以人才会慢慢衰老。

  倒是一些低等动物,比如涡虫、海星、壁虎等,它们却一生都保留着很强的器官再生能力。如果把一只涡虫切成160段,每一段都可以长成一个新的涡虫,就是因为涡虫体内25%的组成结构都是由干细胞组成的。

  人类的肺也是可以自我修复的,毕竟还是有干细胞一直存在于我们体内。比如那些患流感而导致严重肺损伤的病人,如果可以挺过最难的2-3周,肺就会慢慢长好,两到三个月甚至能完好如初。研究者终于在人类肺部的支气管里面找到了肺的干细胞藏身之处——它们不在平滑的管状结构表面,而是在凹陷的结构上面——大部分时间它都处于类似于冬眠的静息期,只有当肺的炎症、损伤把它激活之后,它才会出来工作,去修复肺的损伤。

  研究者进一步发现,成年人肺里面的干细胞是可以体外培养的。如果给它营造了一个胎儿期的环境,短短4周内这些肺部的干细胞就可以从上千个扩增到上亿个,这是非常强大的扩增能力。

  但干细胞的培养一直是干细胞研究领域的难题。好在研究者们最终还是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他们将培养出来的干细胞用水母的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然后移植到小鼠的肺里,培育出了长着人肺结构的嵌合小鼠。它们被研究者们称为Chimera,这是一种古希腊传说中狮头羊身的神兽。研究者们希望通过这种嵌合小鼠的肺,最终研发出能解决干细胞治疗难题的“干细胞新药”。

  这种“干细胞新药”不同于其他一些药物的地方,当然是指它是用干细胞做成的。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将在体外培养的数量扩增后的干细胞,通过一系列操作,就像吃药一样,运输到患者体内,让它们对患者受损伤的肺部进行修复。

  我们还可以轻松换肾、换肝……

  左教授在讲座中提到,中国在2016年已开始了全世界第一例肺再生的修复临床试验。一位姓彭的老先生通过长达一年的干细胞移植的治疗,他之前被认为是“永久性损伤”的一部分肺部结构得到了修复,肺功能从10%提升到97.3%。

  目前中国的研究者们已在全国和世界范围内推进这种临床研究。2019年3月,通过国家药监局的受理,第一代干细胞新药REGEND001细胞制剂已获得国家药监局1类新药临床试验受理。左教授认为,在不远的将来,可能两到三年之后,这个技术便可以惠及更多的人群。

  研究还在进一步推进——他们希望能结合基因工程,培养出更多有特殊功能的干细胞,再把这些具有特殊功能的干细胞移植到人体内,做出一些有特殊功能器官的“增强人”。比如他们可以用一种叫抗菌肽的基因,来修改肺干细胞,让肺部干细胞穿上对抗感染的“盔甲”,这样患者以后便不会轻易被普通细菌的感染,具有了特殊的抗菌能力。这对于临床上反复感染无法治疗的患者有非常大的价值。类似的研究还在延伸到更多人类器官,比如肾脏、肝脏、肠道、子宫等。

  或许有一天,我们去医院换肺、换肾、换肝……就像去商场挑件衣服那么容易了——这当然是我们的美好愿望。如果这个愿望成真,人类整体的平均寿命提升20岁自然不会是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