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研究新进展: 创造力也有遗传基础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04月06日        版次:A06    栏目:晚会·潮人新知    作者:那 拉

  制图/王军

  □那 拉

  昆明动物研究所最近在人类创造力遗传基础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人员发现,创造力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冒险行为、智力等共享许多遗传基础。

  该研究结果日前在线发表在Schizophrenia Bulletin杂志上。

  准确测量创造力很难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项重要特质,一般被描述为“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想法、视角,以及发明创造,从而传达或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因素。

  创造力一直被认为与智力等特质有关。但有研究表明,与智力相比,创造力在人类进化史中的形成时期更晚,大约形成在6万到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可能与同时期智力活动中的艺术、科学、政治、宗教、语言的出现有关。因此创造力也被认为是区别人和其它物种的主要特征之一。

  但目前人们对创造力的成因仍不清楚,普遍认为创造力是一种有一定遗传力的内在稳定特质,会受到包括基因、家庭社会环境、个人经历及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如何准确测量创造力的确存在一定难度,但多项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创造力和精神疾病、个性、冒险行为等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分析了5000个中国人的基因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李明课题组,近期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和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试图解析创造力的遗传基础。

  研究人员利用合作方开发的“典型行为测验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问卷,在近5000个中国人中进行了创造力评估,并开展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在创造力中占比与其在智力等性状中类似,需要极大的样本量才可检测到显著单位点遗传效应。利用多基因风险分数的分析,发现创造力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冒险行为、智力等共享许多遗传基础,并证实了它们内在遗传基础的关联。

  他们还发现,影响创造力的遗传位点可能也会影响人类大脑中壳核和伏隔核的体积。壳核是埋藏在两侧大脑半球深部的一些灰质团块中的一部分,它处于构成大脑豆状核的外侧;伏隔核则是基底前脑的一个较大的核团,是一组波纹体中的神经元,被认为在大脑的快乐中枢对诸如食物、性、毒品等刺激会有反应。

  这一发现对于进一步探索创造力形成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提供了很好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