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邮哀思”服务志愿者张女士在整理信箱 羊城晚报记者 梁喻 摄 |
羊城晚报讯 记者符畅、通讯员廖培金报道:今年清明期间,全市殡葬服务机构暂停现场祭扫活动。同时,广州市创新推出了“信邮哀思”服务,市民群众可以把对先人的思念写成一封信,邮寄到市殡葬管理处。一封封满载着思念的信件,是如何被送达先人的墓地和骨灰盒前的?4月6日,记者采访了几位参与“信邮哀思”服务的志愿者和有关工作人员,了解他们参与该服务的感受。 送往墓地信件会进行过塑 出生于1992年的李俊彬是第一次做志愿者,4月5日刚刚“上岗”,当天便参与了300多份信件的整理工作。 谈及做志愿者的原因,李俊彬说,受疫情影响,今年清明他没有回家,想趁着假期做点事。通过搜索,他从广州公益“时间银行”上面看到了招募信邮哀思服务的志愿者的信息,于是便报名参加了。 5日早上9时,李俊彬正式到岗,他从邮政快递员手中接过市民寄来的信件,然后按信件寄达目的地的位置进行分类。如果信件是寄往墓地的,在室外暴露容易损坏,还需要对信件过塑。接下来,再对每份信件进行登记,一一整理好,等待各殡葬服务场所的工作人员前来收信。 300余份信件,整理起来也相当费时。他和其他志愿者从早上一直忙活到下午5时。 触碰每份信件都特别仔细 “我生活在广州,孩子也出生、成长在这里,所以我们要为这里奉献一份自己的力量。”42岁的张女士如是说。她从辽宁省辽阳市来到广州已经15个年头了,一路见证着广州这座城市的发展,同时也一直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将温暖带给这座城市的其他人。 今年清明期间,她从广州公益“时间银行”平台上报名参加了“信邮哀思”服务,和李俊彬一同负责信件的分类、整理。触碰到每一份信件时,她都特别小心仔细,“今年他们没办法亲自过来拜祭先人,我们就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替他们把这项工作做好,也是替他们表达对先人的尊敬。”她说。 信件分发之后,又是怎样被送至先人墓前(骨灰盒前)的?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火葬服务部骨灰管理组组长莫源(化名)介绍,工作人员拿到信件后,会按不同的骨灰楼进行分发,然后将信件送至各个骨灰楼。随后,骨灰楼的管理人员再按照先人骨灰所寄存的位置,把信件放入各个格位中。整个过程中有规范的动作和语言,以向逝者表达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