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广东省第22批支援湖北医疗队的175名队员仍在继续奋战

坚守雷神山,站好最后一班岗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04月07日        版次:A02    栏目:要闻·政务    作者:李斯睿、张豪、汤铭明

     赵俊为患者做B超检查

  广东驰援 前线直击

  文/图 羊城晚报特派武汉记者 李斯睿 张豪 汤铭明

  4月已至,武汉疫情持续好转,在国家卫健委的统筹安排下,驰援雷神山医院的医疗队正分批有序撤离。

  偌大的雷神山医院逐渐变得冷清而空旷,通往A区危重症医学监护(ICU)一、二病区的走廊里,两旁白墙上,一组组暖心的励志抗疫漫画振奋人心,来自广东省第22批支援湖北医疗队的175名队员仍在坚守,继续奋战。

  “‘雷神山’是必须翻过的一座‘山’,我们绝不松懈,值好最后一班岗,力争治愈病区最后一名患者。”该批次医疗队领队、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余纳说。

  坚守 

  接管其他医疗队危重患者

  4月1日晚上,广东医疗队队员、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杨智守在一名68岁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床前,透过雾气蒙蒙的护目镜,仔细盯着生命体征监测仪上的各项数据。

  在镇静剂的持续作用下,该名患者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全身插满管子,病床边的一台ECMO(体外膜肺氧合机,俗称“人工肺”)24小时不停地支撑着他。

  “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病情变化很快,可能刚刚查房时还稳定,随时可能出现病情变化、危及生命,挑战很大。”有着16年ICU临床工作经验的杨智说,转变总在一瞬间。

  40多天来,这批医疗队先后整建制接管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新冠肺炎重症病区、雷神山医院ICU病区。他们来自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茂名市中医院、茂名市妇幼保健院和高州市人民医院等。

  4月5日,作为最后留守在雷神山的广东力量,他们接过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医疗队转运来的危重症患者,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坚守到最后。“责任在肩,只要坚守一天,就要把工作做好。”余纳说。

  关怀 

  精神慰藉是患者康复良药

  “来,阿伯,咱们握个手。要放松心情,好好配合,很快就可以回家去了。”在ICU病区查房时,广东医疗队队员、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呼吸科主任医师赵俊紧握一名神志清醒患者的手,并刻意抬高了握手高度。

  除了积极救治,适时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也尤为重要。“遇到清醒的患者,会跟他们多握手,一是增强身体肌肉锻炼,为早日下床创造条件;二是多鼓励他们,增进感情,给予人文关怀。”

  能和家人视频通话,对危重症患者来说,这种精神慰藉是康复良药。9床的一名68岁患者,肾功能衰竭、需定期进行血液透析,在ICU里长期卧床的他一度出现焦虑症状。

  “他见不到家人,自己也不会用智能手机,我们通过微信联系上了他的家人。”经过半小时的视频聊天,老人家的心情好多了。“我们添加了很多患者家属的微信,方便他们通话、视频。”赵俊说。

  经验

  精细流程是法宝

  40多天里,这批广东医疗队与来自五湖四海的战友们建立了深刻的情谊。一座城、一家医院的烙印,从珠江江畔被带到江城,“精细”是许多人给他们贴上的标签。

  2月21日,余纳率领来自广东省6家医院175名队员的混编战队星夜驰援,出征武汉。抵达首日,余纳就迅速厘清人员安排,成立感控组、护理组、病区组、宣传组、物资组、信息组和消防安全组等9个小组,全部队员一岗多责。

  第二天各项目小组就在武大中南医院开始投入工作,整建制接管了该院11楼西的重症病区。

  武大中南医院的新冠肺炎患者“清零”后,3月9日,余纳又带领医疗队集体转战雷神山医院接管ICU病区。这是唯一一支整建制全部队员投入ICU的队伍。

  作为广东援汉医疗队18支队伍中唯一的女领队,她坦言肩上的压力非常大。

  “出现技术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就要组内进行相应的培训和考核,形成流程化操作。”通过边上班、边带教、边培训、边整改,这支队伍总结出不少更为精细的经验。“这是非常难得的重症ICU的学习和培训经历。”

  在驻地酒店大堂摆放着一颗仿真桃花树,队员们每天上下班都要在此拍一张全家福发到微信群里。“让大家知道每一位队员都是平安地上班,平安地回来。”余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