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清 到了肇庆,一要饱眼福,二要饱口福。眼福是欣赏鼎湖山和七星岩醉人的美景,口福则是饱享硕大味美的裹蒸粽。 肇庆的街头巷尾,到处都是卖裹蒸粽的。一个个火力十足的煤球炉上,放置着一口口大号的铝锅,锅里的裹蒸粽堆得老高。在“咕嘟咕嘟”的欢快煮制声中,裹蒸粽的清香随着腾腾的热气,在整个城市里飘荡,令人陶醉。这气息能把人们的生活熏染得飘飘然。 食品店或超市里的购物台上,裹蒸粽总是堆码得高高的、实实的,像一座座小山。那个气势,大有“唯我独尊”之意。肇庆裹蒸粽有许多著名品牌,“鼎湖山”、“裹香王”、“皇中皇”等,个个都响当当,不仅牢踞本地市场,更曾进军港澳。 裹蒸粽其实是用柊叶来包裹的。柊叶系多年生草本植物,叶长圆形,大似芭蕉叶,有种特有的清香。用它来包制的裹蒸粽,个头当然远远大于芦叶和竹叶包裹的粽子,论分量,一个小的裹蒸粽有半市斤,大的足有一斤半,有的还要更大一点。但裹蒸粽的形状挺特别,有点像金字塔,只是顶端稍平,底部凸出,所以它看着虽大,却不呆傻,大中透出精致与豪气。至于馅心,不仅有糯米和绿豆,还要外加冬菇、栗子、腊肠、腊鸭、蛋黄、腊肉等诸多配料,可谓是一场“精美食材的大派对”。江南一带的粽子与之一比,不仅个头显小,馅心也显单一,吃来吃去,无非是赤豆、香肠、火腿或是花生的。就连浙江大名鼎鼎的“五芳斋”粽子,也不过尔尔。孔子闻《韶》,感慨地说:“尽美矣,尽善矣。”用这话来形容肇庆的裹蒸粽最为恰当,它真的做到了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 据记载,肇庆人包制裹蒸粽,始于秦、汉时期。每当春节、端午两大节日,肇庆家家户户都要包制裹蒸粽。在农村,好些人家还要特意在户外搭起临时灶台,用木甑或铁桶来蒸煮裹蒸粽。一时间便是“村村点火,户户飘香”。现代人喜欢坐享其成,其实少了劳作的乐趣。自己包制裹蒸粽,虽说忙碌,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的,更有情趣和氛围。做好裹蒸粽后,邻里之间、亲戚之间,互送祝福,一时间,你来我往,更是热闹。 我们一家爱吃黏食,女儿更是偏爱。因此,每到肇庆,我都要带三五个裹蒸粽回去。有时一下买了十来个,大大小小的便足有十多斤。都说“远路无轻担”,一路背着回到家,我的肩膀早已压得酸疼。但看到女儿捧着裹蒸粽绽放出的笑容,一切便都值了。 《“乡音”征文》栏目欢迎投稿。稿件要求具有纪实性,以散文随笔为主,紧扣岭南文化。投稿请发至邮箱:hdjs@ycwb.com,并以“乡音征文”为邮件主题,个人信息请提供电话、身份证号码。 统筹/易芝娜
-
即时新闻
“乡音”征文作品选登
品肇庆裹蒸粽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04月12日
版次:A07
栏目:人文周刊·纪实
作者:徐永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