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记者 唐珩 通讯员 岳才轩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广东财政紧紧抓住“放管服”改革牛鼻子,持续深入推进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管理改革,稳步开展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简政减税降费并举,为各地各部门管好用好财政资金,服务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A 推进简政减税降费 减轻企业个人负担
广东省财政厅不折不扣落实国家各项减税降费政策,把更多资源让渡给市场主体,减轻企业、个人负担,促进疫情防控、拉动经济增长。其中,2月到6月对中小微企业及以单位形式参保的个体工商户阶段性免征减免企业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单位缴费,从2月到4月对大型企业减半征收,对享受减免政策后仍无力为职工缴纳社保费的用人单位可按规定延期缴纳;3月至5月底对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征收率阶段性由3%降至1%;免征公共交通运输服务、生活服务、以及快递收派居民必需生活物资取得收入的增值税等。
同时,在地方权限范围内做到能减则减、能免则免、能缓则缓,阶段性降低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的收费标准;对符合延期缴纳税款条件的困难企业依法延长不超过三个月的税款缴纳期限;对纳税确有困难的企业,依法合理予以减免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
通过减免、缓征税费(含社保费)等措施,预计2020年将为全省企业减负2578亿元。
此外,去年以来,广东财政本着“应减必减、该放就放”的原则,先后印发第一批“放管服”改革清单、大力压减省级权责清单事项,在各项财政领域精简行政审批,降低民众办事的沟通成本、时间成本。特别是在疫情发生初期,广东建立政府采购、进口通关、资金拨付“绿色通道”,进一步简化采购审批流程,提高防疫物资采购效率,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有力保障。
B 改革预算编制监管,提升管财理财水平
省财政厅以落实预算法定职责为基础,全面优化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等各环节的权责配置,引导各地各部门牢固树立“大财政大预算大资产”“先谋事后排钱”的理财理念,推动行政效能不断提升。
省财政厅突出“先谋事再排钱”的理念,推动省业务主管部门加强行业领域事业发展谋划,先提出切实可行的干事方案,再研究论证资金需求,确保预算执行时资金“用得出、用得好”。另一方面,突出“先有项目后定预算”的理念,坚持预算安排与项目入库情况挂钩,落实未进入项目库的项目原则上不得列入预算安排的“硬约束”,推动实现预算管理方式由“以资金分配为主线”向“以项目管理为主线”转变。在编制2020年省级预算时,项目库储备二级明细项目4.1万个、3641亿元,大大提升预算编制年初到位率和精准度。
省财政厅推动市县从“等分配”向“主动谋划”转变,全面推广“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模式,由市县直接审批具体项目,充分利用统筹到的资金。2020年,省级下达市县统筹实施的涉农资金达256亿元,有力推动各市县加强统筹谋划,有力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决战脱贫攻坚等重大任务圆满完成。
C 推进权责划分改革,充分调动积极性
省财政厅扎实推进省级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先后出台了《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共同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及医疗卫生、科技、教育等分领域改革文件,初步形成合理授权、依法规范、运转高效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模式,充分调动省和市县的积极性。
省财政厅一方面明晰权责,减少省级对微观事务的直接管理;一方面强化责任,提高省级财政分担比例,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支持力度,减轻市县财政出资压力。
广东省按照“一核一带一区”功能定位,将市县精细划分“老少边穷”地区、除一档以外的北部生态发展区和东西两翼沿海经济带、珠三角核心区财力相对薄弱市县、珠三角核心区其余市县等四档,省以上财政对其分担比例依次为 100%、85%、65%、30%,其中对第一、第二档地区补助的比例高于中央对全国第一档(西部地区)的补助比例。以医疗卫生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改革为例,改革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市以下财政补助资金占比约将下降9.18%,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市以下财政补助资金占比约将下降20.38%,大幅减轻市县支出压力,有利于缓解受疫情影响欠发达地区市县财政困难,增强“三保”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