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全国人大代表、中山大学校长罗俊:

加强原创性基础研究 三大抓手建一流大学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05月22日        版次:A06G    栏目:    作者:张璐瑶、赵现廷、孙琛

    

  

  羊城晚报记者 张璐瑶 通讯员 赵现廷 孙琛


  一所一流的大学应该如何炼就?中山大学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役中交出了一份怎样的“答卷”?“天琴计划”有哪些最新进展?基础研究推进源头创新,需要怎样的科学家精神?如何通过“强基计划”培养更多有志于基础研究的人才?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罗俊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分享他作为一名人大代表、一名科学家、一名大学校长的思考和相关建议。


  关键词  抗疫担当

  “中山医”援湖北守广东

  2020年1月24日,除夕夜,中山大学附属第一、第二、第三医院派出60名精锐医护人员随广东首批支援湖北疫情防控医疗队逆行支援武汉,开启了广东、湖北两个抗疫战场。

  罗俊说,为驰援湖北,中大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主动担当,先后派出512名精锐医护人员,是广东派出医护人员最多的高校。“我们的医护人员非常有担当,他们全部都写了请战书,主动申请上前线,有的甚至写了不止一次。”

  在广东战场,中山大学10家附属医院第一时间进入战疫状态,中山三院、中山五院是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中山七院是深圳后备定点救治医院,中山八院是发热门诊医院,其他附属医院发热门诊对全社会开放;中大关于新冠肺炎的科研攻关项目也在第一时间启动。

  罗俊说,“疫情突如其来,中大各附属医院在初期医疗物资紧张、医疗收入受疫情影响大幅下降的情况下,还积极向湖北捐款、捐赠医疗物资。这体现了中大人的家国情怀。”

  中大严谨求实的作风、高超的医术也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大人做事认真,医科尤其如此。500多名中大医护人员在湖北抗疫两个多月,实现了‘零感染’。”罗俊说,“在武汉一线,中山大学负责支援接管的重症病区,实现了‘零死亡’,非常了不起。”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罗俊也在思考:“经过这次疫情大考,国家医疗卫生的投入是否应该加大?能不能把对医疗卫生的投入跟GDP挂钩?”

  为此,他准备提出三方面建议:一要增加公立医院的数量,为老百姓谋福利,提供更多公立好医院、好医生;二是加强复合型、急需型医护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增加人均医护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三是增加医疗资源的战略物资储备。


  关键词  基础研究

  将为国家强基培养人才

  “我这一辈子都在做基础研究。”罗俊说。从引力到引力波,从世界精度最高的G值到空间引力波探测“天琴计划”,围绕引力做基础性、原创性科学研究这件事,他已经做了30多年。

  2019年12月20日,我国“天琴”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的首颗技术验证卫星——“天琴一号”在太原成功发射。

  随着“天琴一号”发射升空,“天琴二号”项目建议书也已于春节前提交给上级有关部门。罗俊透露,“天琴二号”计划在约400公里轨道高度上对地球重力场进行高精度测绘,计划在2025年前后发射。目前,各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关键技术取得突破,部分技术已经成熟,并在“天琴一号”上经过检验。

  采访中,他还给记者分享了自己作为一名科学家的三点思考。

  第一,选择最难的问题,一辈子做好一件事。“我对团队教授的要求是:一个好教授,要一辈子做一件事;一个优秀的教授,要一辈子做成一件事。第二,做事要精益求精,做到现有技术水平的极限,做到不能再好。第三,要有严格的纪律。”

  做基础研究也是如此,罗俊认为,科技应该走原始创新之路,才能真正解决“卡脖子”问题。而不是光靠引进、消化别人的技术。罗俊说:“原创不是突然的灵感,要有较好的基础和积累,是厚积薄发,而且要有比较明确的国家需求牵引,这样才能引领国家社会发展。”

  他告诉记者,近些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必将形成厚积薄发的局面。今年两会,他也希望在这方面提出建议。

  为国家培养更多基础研究人才,中山大学也在行动。不久前,中山大学公布了2020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计划招生150名。

  罗俊介绍,强基计划就是真正选拔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以“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为成长目标的青年学生进行专门培养,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后备人才。“我们从本科生就开始培养,将通过多维度的考核评价选拔人才,不是单选高考高分考生。”

  在专业设置上,中大强基计划设置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生态学、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历史学、哲学、基础医学等9个专业,基本都是基础性的学科。

  在人才培养上,罗俊透露,今后,对强基计划的人才培养,学校可能设置专门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希望把这批优秀的人才培养得更优秀。”


  关键词  一流大学

  抢抓机遇大力发展工科

  大学的属性是什么?罗俊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大学校长,他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他认为,大学不仅仅只是个传授知识的地方,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个根本问题不回答清楚,大学可能就会迷失方向。

  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是什么?“我心目中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就是‘三个首先想到’。”他说。

  一是国家首先想到。“国家在做国家战略布局、解决国家发展急需等一系列大事项时,有国际领先的可转化或直接服务国家和社会的重大成果和思想方案时,首先想到这个大学。”罗俊说,“中山大学也在努力践行这个标准。比如国家想发展海洋研究,想到中大;做超算,想到天河二号;研究粤港澳发展,也想到中大……”

  二是社会首先想到。家长送孩子来读书放心,国内外学生在择校时首先想到这个大学。

  三是学界首先想到。大学具有一流的学科水平,学术界在前沿讨论和研究时首先想到。

  如何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罗俊认为,从科研角度来说,要坚持“三个面向”,即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对于大学来说,如何做?他认为,应当以“三大建设”为抓手,进行大项目、大团队、大平台建设。“用大项目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用大团队组成攻坚克难的合力,用大平台集聚人才。”罗俊说,“这些最终都要落脚于培养人才这个大学最核心、最根本的任务。有了这些,我们的学生将有更多机会参与国家需求,为国家发展做贡献。”

  近年来,在广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下,中山大学还着力加强工科发展,引进一批工科人才,推动跨越式发展。“国家高新科技发展与工科联系更为紧密,广东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家和地方有需求,中山大学就有责任为国家和广东培养人才。所以我们抓住了机遇,抓紧时间加快发展工科。”罗俊说,中大仍在继续努力。

  金句

  ●“一个好教授,要一辈子做一件事;一个优秀的教授,要一辈子做成一件事。”

  ●“做事要精益求精,做到现有技术水平的极限,做到不能再好。”

  ●“原创不是突然的灵感,要有较好的基础和积累,是厚积薄发。”

  ●“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就是国家首先想到、社会首先想到、学界首先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