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广州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各界别委员代表座谈会举行,有委员建议:

将保险纳入防控体系 成为应对重大突发风险“减震器”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06月07日        版次:A04G    栏目:    作者:薛江华、李志洁

     方颂

     胡国胜

     梁晓玲

     曹志伟

     唐忆鲁

     岳朝阳

  文/羊城晚报记者 薛江华 通讯员 李志洁

  图/羊城晚报记者 梁喻

  

  

  6日下午,广州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各界别委员代表座谈会举行。12位委员代表各自界别发言,聚焦疫情趋缓后城市抗风险能力提升、营商环境优化及复工复产等建言献策。

  

  将重大突发卫生事件 疾病纳入保险

  

  广州市政协委员、华新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方颂代表民建广州市委员会发言。方颂表示,保险机构是市场风险管理和转移的生力军,然而,疫情暴发以来,其发挥的作用却有限。对此,他建议通过提升社会整体投保率、扩展保险责任范围、将保险纳入重大突发风险防控救治体系等措施,让保险真正成为应对重大突发风险事件的“减震器”“稳定器”。

  新冠肺炎作为新型疾病,未纳入重疾险和意外险的承保范围。方颂建议,在个人险方面,调整医疗险的就医要求,适当进行责任扩展;将重大突发卫生事件中的疾病纳入保险范围;增加因重大突发风险事件导致意外身故和伤残的保险金。此外,保险机构应完善企业财险产品,适当赔付企业因突发公共危机造成的营业中断、订单取消等损失,分担企业经营压力。

  

  设立社会公共卫生 心理援助专项资金

  

  广州市政协委员、英东中学校长胡国胜代表民盟广州市委员会发言,呼吁完善公共心理卫生服务体系。他说,重大灾害会给群众、救援人员等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可能出现各种应激心理反应,甚至造成长期心理疾病。因此,在政府指导下系统开展心理援助至关重要。

  “设立社会公共卫生心理援助专项资金,建立一支专业心理援助队伍。”胡国胜建议,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做法,设立社会公共心理援助专项资金,加强政府部门对心理援助服务体系的统一部署;细化服务对象分类,优化服务需求匹配;加强心理援助服务体系平台与政府各职能部门、社会组织的对接和联动;加大心理援助项目的政府购买力度,动员优质社会专业力量,规范地参与社会援助。

  

  建立“湾区制造” 品牌评价体系

  

   广州市政协委员、民进广州市委员会副主委梁晓玲代表民进广州市委员会发言。她表示,广州要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中心,必须进一步增强制造业品牌的影响力,建议建立“湾区制造”区域公共品牌认证标志,推动大湾区优秀品牌全球化发展。

  梁晓玲提出,应以“湾区制造”项目为平台,加强大湾区城市间联动,共同参与国际交流,提升“湾区制造”品牌国际影响力。她建议,在今年6月举办的线上广交会上召开首批“湾区制造”评定企业发布会,借助广交会影响力,宣传推广“湾区制造”标志和品牌形象,并在后续的广交会上固定举办“湾区制造”发布仪式或形象展示专区;同时,通过传统媒体和今日头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持续宣传推广,提升“湾区制造”品牌的知晓度和辨识度。

  

  推进行政审批 “法无禁止即可批”

  

  广州市政协常委曹志伟代表工商联界发言,建议通过进一步政策“松绑”,增强企业自我“造血”功能,逐步实现企业高质量复工复产;出台更加具体细化的扶持中小微民营企业政策,减少企业申领和报批手续。

  在此基础上,曹志伟建议推出更加惠企的金融保险政策措施并建立审批负面清单:明细巡视内容与负面清单标准,鼓励基层审批部门和公务员对办事企业的申请“法无禁止即可批”,对办事百姓的请求“法无禁止皆可办”。同时建立创新容错机制,鼓励各地方、各部门结合实际情况,在法治框架内积极探索原创性、差异化的优化营商环境有效措施。“对探索中出现的失误或者偏差,只要没有违法,可予以免责或者从轻处理。” 

  

  支持黄埔创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实验区

  

  广州市政协委员、广州多益网络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唐忆鲁建议支持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创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实验区,推动建立特事特办机制,以改革创新帮助企业纾困解难。

  “支持实验区率先试行‘综合性授权’改革。”唐忆鲁建议广州市委市政府形成若干批综合授权改革事项,以清单式批量赋权方式概括性授权给实验区;建议市直部门在业务审批系统设置上开放系统权限,允许实验区围绕“流程优化、环节压缩、要件精简”进行审批改革创新。

    

  推动会展业 线上线下融合

  

  广州市政协委员、致公党广州市委员会专职副主委岳朝阳代表致公党广州市委员会发言表示,尽管疫情对会展行业的打击较大,但危中有机。面对挑战,整个会展行业加速数字化发展,形成线上线下结合的“双线会展”模式。同时,跨界融合也将为会展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广州应抓住契机,及时出台政策,引导会展企业走创新变革之路,积极创新广州会展业新模式,加速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会展之都。

  为此,他建议,加大对广州会展业精准扶持的政策支持力度;推动线上线下双向融合,升级改造传统展馆和建设新型场馆;以数字化创新促转型升级,打造广州国际数字经济网上博览会;打造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会展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