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特殊之年 政府部门“紧日子”怎么过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06月12日        版次:A13    栏目:今日论衡之公民问政    作者:冯海宁

  □冯海宁

  

  6月11日,中央部门拉开“晒预算”大幕。国务院办公厅、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等部门纷纷亮出自己的年度预算。相较往年,今年中央部门预算公开呈现了“特殊之年”下的新特点,其中,新特点之一是各部门公开了贯彻落实“过紧日子”的情况,这也受到了舆论高度关注。

  以率先公开部门预算的财政部为例,其2020年部门预算的开篇就写道:2020年,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压减一般性支出,把钱用在刀刃上。相关数据印证了这一点,该部门自身一般公共预算当年拨款74亿元,比2019年执行数减少约76亿元,减少超过50%。其中,“三公”经费压缩了55.11%。

  “过紧日子”并不是今年才提出,在最近几年就是高频词之一。李克强总理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又明确提出,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中央政府要带头……

  也就是说今年“过紧日子”与往年情况不同。原因是,突发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常态化防控,使得今年财政收支矛盾更突出,政府有限的财力必须用在刀刃上——优先保障“六稳”“六保”等重点支出,那么只能压缩政府自身开支。当然,缩减政府支出也是近年来在做的一项工作,不过今年压缩幅度更大。

  政府“过紧日子”大大压缩了政府部门自身花钱空间,明显限制政府部门花钱“大手大脚”,这可以把节约下来的财力用于改善民生、帮扶企业,将产生巨大的民生红利和市场红利。同时,也有助于建设节约型政府,让政府部门和公职人员养成良好的节约习惯。

  不过,“紧日子”究竟怎么过,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对公众而言,不能只关心政府部门节约了多少钱,还应该关注在部门预算极其紧张的情况下如何花好钱、办好事。因为压缩后的部门经费仍是公款,政府部门工作只有“公事”没有私事。所以如何“过紧日子”也需要公众贡献良策。

  对政府部门及公职人员来说,如何过好“紧日子”是一种考验。既要在支出方面真正做到“精打细算”,也要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压缩不必要的公务活动;既要善于利于各种互联网工具代替部分现场公务活动,也要围绕如何做“加法”探索更多更开放的思路。

  以“三公”消费为例,今年在大力压减因公出国(境)任务、公务用车费用和公务接待费支出的同时,还要确保必要的公务活动。除了合理使用“三公”预算资金外,还要利用大数据、“云”技术等替代更多线下公务活动。比如抗疫期间,视频会议取代现场会议,国内与国际机构视频交流等,效果照样很好。

  近年来“放管服”改革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能不能进一步挖掘改革空间,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相信还有不少“文章”可做。如果更多的公务活动变为市场活动、社会活动,自然而然可以为公共财政节省不少资金,也为降税减负创造更大空间,同时还可以激发市场活力、社会活力。

  值得注意的是,“过紧日子”也不只是“特殊之年”的特殊考量。财政部部长刘昆近日表示,政府过“紧日子”是长期的方针政策,并不是短期的应对措施。这意味着政府部门要做好长期过“紧日子”的准备。要过好“紧日子”,不能只靠预算安排,也需要相应的制度设计和改革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