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小学生基因研究获奖”带来的联想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07月14日        版次:A10G    栏目:首席评论    作者:毛建国

  

  □毛建国

  

  云南昆明六年级小学生陈灵石,凭借一个关于结直肠癌基因研究的课题,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三等奖。据了解,陈灵石的父母均为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研究领域与陈灵石获奖课题所属领域相同。目前,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已成立调查组,后续将及时向社会反馈相关调查结果。(7月13日新京报)

  “小学生研究获奖”的消息,一出来就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很多人倒不是嫉贤妒能,不相信和不希望“自古英雄出少年”,主要是好奇这么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到底是什么来头。用网友话的来说,这个项目,“比我研究生的课题都难”,并且所要求的实验仪器非常昂贵,不是每个实验室都能承担得起的。

  在很多网友看来,“这样的科研水平远远超出一个小学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范围”。里面显然话中有话。现在已经证实,该获奖项目学生是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人员之子。真相到底是什么?调查要花时间,出于对研究员和其孩子负责,更需要“小心求证”。当然,并不排除神童的可能性,但也正因为神童难得,更需要保持谨慎的态度。

  谈到关于青少年获奖的那些事,坊间一直有着各种各样的传说。不止这次“小学生研究获奖”,可以讲,类似的怀疑,民间的议论,一直没有停止过。现在的青少年确实了不起,他们对于科学技术的兴趣,以及在科学技术上的悟性和知识积累,都超过了过去人们的想象,应该相信,大多数的获奖项目,都是实至名归。但也不排除有浑水摸鱼的可能,最起码有些获奖项目违背了基本认知,颠覆了合理想象。

  说明白一点,就是人们对于一些获奖项目的怀疑,主要体现在一点——是不是青少年自己研究出来的,背后有没有“枪手”?拿这起“小学生研究获奖”来说,获奖学生系“研究员之子”的细节,更加剧了这样的怀疑。当然,调查结果还没有公布出来,基于最大的善意,不排除确实是这个小学生自己研究出来的,但也不排除一个可能,那就是研究员父亲在后面做了一些工作,甚至也可能大人越俎代庖。调查的目的,就是要还原出真相。

  诚信是立身之本,更是学术的“命根子”。不止是科学技术,在其他领域,也有很多怀疑和猜测。比如,一些学生作文大赛,获奖作品真的是学生独立完成的吗?一些署名学生的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真的出自学生之手吗?这里面的水,恐怕很深。其实即便是造假,也与青少年没有多大关系,关键是成年人,试图通过造假,来为自己的孩子谋取一些利益。这种行为的发生,不仅侮辱了社会的善意,对其他孩子也带来了不公平。

  又一个问题是,如果调查证明,获奖项目确实出于成人之手怎么办?取消获奖资格,是肯定的,但不能止于此。自己造假,与帮别人造假,都是学术之大忌,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都说明学术品格出现了重大问题。一旦证实获奖项目造假,就要沿着链条追根溯源,把所有参与者揪出来,让其承担责任。必须要传递明确的信号,自己造假,与帮别人造假,都是极其严重的问题,都要承担严重的后果。也只有这样,才能把歪风刹住。

  “小学生研究获奖”带来了丰富的联想。能出现神童当然是好事,但这个神童,必须名符其实,不能通过造假而来。事实上,造假横行,最伤害的就是青少年,不仅影响了真正的优秀青少年脱颖而出,而且也侵害了青少年的纯洁心灵,让他们从小就感受到“拼爹”的威力,失去了向上向善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