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 周松芳 文史学者、中山大学研究员 羊城晚报:粤菜为什么会在近代得到长足发展,并在上海、香港影响深远? 周松芳:因为一口通商,广州成为“金山珠海,天子南库”,饮食的豪奢早有显示。比如见诸记载的十三行行商的各种招待极尽奢华。 但文献显示,“食在广州”之得名,却是晚清民初的事。一种菜系,如果想得到广泛认可,需要有一定的传播范围和接受过程,这得等到近代五口通商之后,外商北上,粤人买办及粤商随之逐鹿沪上以及京津,才有具有全国影响的“粤菜”概念相伴而往。 在粤菜接地气、谋发展的过程中,作为革命策源地的广东及广东人,影响日隆,粤菜的被接受程度便也越高,良好的出品才能被进一步放大。特别是在作为近现代传媒大本营的上海,经由各大媒体的大肆宣传,“食在广州”更是深入人心,成为至今不可替代的广东第一金字招牌。 “食在广州”南传香港,更加容易理解。香港开埠之初,不过数千人的小岛小港,后来的移民多为广东人,饮食自然为省城是瞻。最佳的说明是,五卅运动时商民离去,香港茶楼酒肆几乎停顿,可见从厨师到侍者,几乎都是省内之人。 羊城晚报:从年鉴学派到历史人类学,越来越多历史学人把视野放在了日常生活上。如何看待日常生活、物质文化研究的价值? 周松芳:微观的物质生活史研究,更容易具体而微地体会和把握时代的脉搏,也更容易“具理解之同情”。相对而言,偏观念层面的历史研究,则容易出现偏枯蹈虚。 比如海外华人华侨历史研究,饮食生活特别是中餐馆历史发展视角更易让人亲切可感;海外留学生和学人的生活史,也是非常好的留学生研究视角——他们如何适应留学地的生活,特别是勤工助学的生活经历及相应的观念改变与重塑,对其学术研究生涯等,无不具有终身的深刻影响。
-
即时新闻
粤商逐鹿北上 粤菜相伴而往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07月24日
版次:A07
栏目: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