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一部饱含情怀和智慧的政治著作

——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07月27日        版次:A06    栏目:    作者:陈雷刚

  □陈雷刚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10月18日至2020年1月13日期间的92篇著作。全书分为19个专题,生动记录了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的伟大实践,集中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的智慧方案。全书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际的结合上进行思考,科学地回答了党和国家发展中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著作。认真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我们愈加深刻地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中始终坚守的历史情怀、人民情怀、家国情怀、天下情怀以及改革情怀,我们还可以深深地体会到书中扑面而来的问题意识、问题导向以及注重运用辩证思维、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和底线思维等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全书饱含浓浓的情怀,闪烁着哲学光芒和历史智慧,不啻是一部开启伟大新时代的政治著作。

  书中闪耀着知古鉴今的历史情怀。历史是人类认识的重要源泉,也是治国理政的重要镜鉴。习近平总书记善于联系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结合自己的经历谈对一些重大问题的看法和体会,善于讲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故事,善于引用历史典故回答现实问题,思想精辟深刻、鞭辟入里,语言生动、很接地气。《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处处闪烁着历史的智慧和光芒。在《增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篇里,习近平总书记回顾了古田会议、中共七大等中国共产党“政治建党”的历史以及毛泽东、邓小平的相关论述,这是希望我们能够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智慧,以指导和推动党的政治建设工作。在《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篇里,习近平总书记在讲到中央和地方关系时特别引用了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重要报告中的“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的论述。这对于我们继承和创造性运用党的历史经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书中洋溢着深植内心的人民情怀。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人民利益至上作为判断、衡量一切改革举措的标准,充分彰显了治国理政的人民性特质。通过《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四专题,我们可以看到,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并以此统领治国理政各个方面,指出“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要求做到“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在具体执行层面,习近平总书记还积极回应人民期待,通过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方面体现以人民为中心。他特别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必须做到实打实,不掺任何水分”“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直接关系攻坚战质量”“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扭住突出民生难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争取早见成效,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人民至上,不仅要为人民治国理政,还要让人民参与治国理政,实现人民民主。习近平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篇中指出:“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人民共同意志,维护人民合法权益,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本质属性。习近平在论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时明确要求保障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利。

  书中饱含着担当作为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的精髓在于责任和担当,表现在对党、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大爱,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民生活美好幸福的理想追求。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时刻把国家扛在肩上,直面国家发展和国家治理中的重大风险、重大挑战、重大阻力、重大矛盾,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时代风采。“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新突破”“增强忧患意识,防范化解风险挑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深入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等专题无不深刻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的担当精神。在讲到有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专题时,他强调“改革越到深处越要担当”“把改革重点放到解决实际问题上来”“在防范化解重大矛盾和突出问题上出实招硬招”。透过《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一幅以“中国梦”为原点的科学系统、充满创新精神的大国领袖治国理政方略图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

  书中蕴含着心怀四海的天下情怀。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谐,主张天下为公,推崇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里已经蕴含了丰厚的“命运共同体”基因。作为马克思主义者,习近平继承了中国古代圣贤“平天下”的智慧,清醒地认识到,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力量只有在世界历史的意义上才可能真正存在,更加美好的人类社会发展状态也只有在世界历史的意义上才可能真正实现。所以,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在各种国际场合,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金砖国家工商论坛、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三次峰会、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到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更通过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推动中非“八大行动”等举措推进全球经济治理,为解决人类发展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认真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深入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等专题,我们可以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论述超越了不同文化、不同道路选择的局限,体现了宽广的世界眼光、非凡的战略视野和博大的天下情怀。

  书中彰显了攻坚克难的改革情怀。党的十九大以来,面对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区域及城乡发展不平衡、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已近极限等一系列严峻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没有回避,没有退却,而是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冷静分析,积极应对,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实践,使“中国号”巨轮在劈波斩浪中继续高歌向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积累的宝贵经验,指出:“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改革是一场革命,改的是体制机制,动的是既得利益,不真刀真枪干是不行的。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浓浓的改革情怀,这种情怀既体现为奉献情怀、担当情怀,更表现为一往无前的实干情怀。他强调“继续推进改革,要把更多精力聚焦到重点难点问题上来,集中力量打攻坚战,激发制度活力,激活基层经验,激励干部作为,扎扎实实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深入”“要对标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继续打硬仗,啃硬骨头,确保干一件成一件”。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所以他要求改革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深入调查研究,鼓励基层大胆探索,坚持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相衔接,不断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

  书中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方法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始终贯穿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始终贯穿着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一主线,始终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我们在书中随处可见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随处可见哲学的思辨锋芒,随处可见实用的方法论,随处可见治国理政的全局视野、战略眼光和科学思维。习总书记指出,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积累的宝贵经验》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增强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他还指出,“我们既要敢为天下先、敢闯敢试,又要积极稳妥、蹄疾步稳,把改革发展稳定统一起来,坚持方向不变、道路不偏、力度不减,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走得更稳、走得更远。”这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系统论、辩证唯物论。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中,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风险化解能力,透过复杂现象把握本质,抓住要害、找准原因,果断决策,善于引导群众、组织群众,善于整合各方力量、科学排兵布阵,有效予以处理;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把握规律,不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这段论述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深刻道理,在认识事物时,必须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样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主流和性质。在《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一文中,他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该文在认识上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实践上充分践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新观。因此,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习近平总书记奋力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文章的智慧之源。

  (作者单位: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