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藤匠梁雁嫦:

为街坊“挑”起 一方清凉地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07月30日        版次:A07G    栏目:    作者:李焕坤、林东苗

     图/羊城晚报记者 陈秋明 实习生 张晨露

  文/羊城晚报记者 李焕坤 实习生 林东苗

  

  藤生南海滨,引蔓青且长。经纬线交织,藤器手中现……藤编历史悠久,藤器又属岭南为多。广州进入炎热的夏季,清爽的藤器最受老广青睐。日前,记者来到位于广州荔湾区龙津东路一家经营了20多年的藤器店,约25平方米的店面被古雅的藤席、藤枕、藤编菜篮塞得满满当当,还有如今已难觅踪影的单车儿童前置藤椅、时髦的“网红”童兜椅、应运而生的转椅……藤器店主人梁雁嫦表示,夏天以来多了不少人购置藤器,还新增了许多修补藤席的单子,从早做到晚,现在还有20多张藤席在排着队。

  

  编席心有图 妙手美名扬

  

  几捆湿了水的藤皮、两把被手磨得锃亮的织刀和挑刀,就是梁雁嫦编织藤席的全部工具。梁雁嫦告诉记者,这两把不锈钢刀跟了她十几年,其中一把因为需要保持锋利,已经从原本的20厘米被磨成了15厘米。“藤席从中间编织起,最难是开口和收边,在编织时要做到心中有图、心中有数,考虑如何平衡疏密排列才能让最后形成的四边周正能对齐。”梁雁嫦(上图)说罢,就坐在矮桌前,先拿了十来条色泽相近的藤皮,用小刷子蘸水一捋,使藤皮柔软,接着手指翻飞,熟练地挑动藤条,经线压纬线,纬线压经线,在不断重复的压与挑动作下,一张小小的藤席面逐渐显现,“这就是藤席的心脏部分了”,梁雁嫦说道。编织完“心脏”,并不是直接外扩,梁雁嫦紧接着拿起织刀将经纬线排直拍密,席面便缩成原本的1/3大,“编藤席一定要耐心,只有每一处编密排直再往外扩,客人才能用得长长久久。”编织到最后到收边步骤,梁雁嫦先放一条固边用的藤皮到四周,这样藤席的边缘就会更加坚韧,然后将四边的藤皮收拢至席底,利落地用挑刀挑起多余的藤皮割断。据介绍,编一张1.5m×2m的藤席,需要用到约1700条藤皮,经过数万次的压与挑,耗时约五天,成品可以使用三四十年。

  五十多岁的张阿姨特地从芳村过来取她在嫦记藤器店修补的第二张藤席,“夏天睡藤席很舒服很凉爽,我家的藤席买了很多年,睡破了洞,知道她‘手势’(手艺)好,专门过来找她修补。”王叔则是跟着朋友找到嫦记藤器店的,希望能订做一张舒服的藤椅,“现在做藤器的太少了,专门过来挑选。”

  

  学艺四十年 传承颇费力

  

  现年52岁的梁雁嫦六七岁就开始跟着父母学习藤编,“家里就是靠着这个谋生的,一开始先是帮忙修理藤边,后来越学越多。做藤器,手很容易割破,割多了,起茧了,也就没事了。”梁雁嫦告诉记者,她小时候嫌藤编又繁琐又脏,试过反抗,但父母严苛,在挨打与藤编之间,她选择了后者,“现在回想起来,我是感谢他们的,让我有了一门安身立命的手艺,靠着一双手和丈夫一起养活全家。”

  然而梁雁嫦也坦言,由于买藤器的人越来越少,近几年店铺生意在逐年变差,现代人常开空调,对藤席需求减少,藤编又费工时,成本高,直接导致了愿意买的人少,愿意做的人也少。梁雁嫦也曾参加政府为弘扬藤器文化而举办的非遗学堂,但学徒基本都是刚学了点皮毛就离开,“藤编易学难精,特别考验人的耐心,而且赚得不多也让藤编传承雪上加霜。”

  梁雁嫦表示,尽管她认为藤编的未来发展不容乐观,但自己会一直做下去,“直到自己做不了为止”。同时她希望能多多宣传藤编这门传统手工技艺,扩大市场,从而推动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