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蔡卫平:

37年感染科老将,始终怀赤子仁心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08月20日        版次:A04    栏目:最美医生    作者:张华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张华 通讯员 贾卫东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即将迈入花甲之年的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蔡卫平,捧着“最美医生”的奖状,笑得如孩童一般。他说:“这是我获得的最高荣誉。”

  在感染科奋斗了37年,蔡卫平始终以一颗赤诚之心竭尽所能帮助患者。他首创艾滋病防控新模式,把艾滋病的病死率降至3%以下;他曾在抗击非典时感染病毒,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又主动请缨,再次站到抗疫最前线。同事对他的评价是“真诚、正直”,不仅表现在工作上有一说一、务实肯干,更体现在,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他,常用自己感染科的专业知识给决策者建言献策,甚至“泼冷水”;遇到谣言,他又常第一个开口拨开迷雾。他常说:“这么多年来,我很少考虑个人得失,想的都是能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为患者多做一点事情。”

  

  战艾三十载,推动形成艾滋病防治“广东经验”

  

  1983年,蔡卫平进入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广州市八医院”)感染科,开始一生为之奋斗的抗感染事业,尤其是与艾滋病防控结下不解之缘。过去30余年里,广州市八医院感染科承担了全省近三分之一艾滋病患者的治疗和随访工作,临床诊治水平国内领先。

  在艾滋病患者的治疗、防控和管理上,蔡卫平逐渐发现很多令人纠结的问题。比如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全国都是CDC(疾控中心)管理艾滋病患者,甚至直接参与治疗。直到目前为止,全国仍有近半省份是CDC作为艾滋病治疗管理单位,部分具体治疗任务逐渐转移到定点医院。这一模式往往无法理顺CDC与医院的关系,以至于在治疗上出现一些不规范的情况。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蔡卫平四处奔走,与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密切合作。终于,在多方的协调和努力下,2003年开始,广东对于艾滋病防控和治疗的定点医疗机构全都落在了各级医院。

  自2011年广州市八医院接手管理全省的艾滋病患者之后,更是给予医生更大的灵活性,可根据患者本人的需要个性化使用抗病毒方案,对方案更改基本不设障碍。这一措施彻底改变了艾滋病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往的管理就‘一刀切’,要所有患者都用国家免费的一线方案,不能随便更改。国家免费药物目录十几年都没变,药还是那些药,用得好和用不好,结果大不同。”蔡卫平说,“根据国家指南制订治疗方案,广东对使用二线药物也没有限制,首创允许在省内自由选择、自由流动就医的规定。”

  为了把艾滋病患者的病死率降下来,蔡卫平即便费九牛二虎之力,也要改变不合理的现状。事实上,他的努力也得到了惊人的回报,在广东首创艾滋病治疗防控新模式下,艾滋病的病死率降至3%以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从“非典”到“新冠”,守好广州抗疫“主战场”

  

  在感染科,接触的当然不仅是艾滋病。2001年当“非典”在广州出现后,蔡卫平是最早上前线的医务人员之一,后来获“抗非”一等功荣誉。然而,那一年他不幸感染“非典”,幸而“死里逃生”。“活着就是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曾历生死,他对人生看得更加通透。

  时隔近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蔡卫平再次挺身而出,担任广东省抗击新冠肺炎专家组成员、广州市八医院隔离病区医疗总负责人。众所周知,广州市八医院是华南地区最大的传染病专科医院,是广州抗疫的“主战场”。此役,作为总负责人,蔡卫平一直坚守一线。

  在疫情期间,他首创坚持实施观察员制度。早在1月30日,他就要求建立院感监督员制度,在隔离一区落实每名进入隔离病房人员的防护措施。

  一旦公众对疫情有任何疑问,蔡卫平都会站出来,传达其作为一名感染科专家的意见或建议,敢于言实情、讲真话。

  2月21日,广州有出院病人肛拭子核酸检测阳性,他第一时间在媒体上回应公众:“这些出院后随访的患者肺部炎症未出现加重,这种现象不能算是复发。”从而消除了大家对于核酸“复阳”的担忧。2月29日,又是他第一次在省人民政府的新闻发布会上,提出在出院标准中,核酸检测的作用无可替代,而否认了市面上流传的用抗体试剂代替核酸检测的说法……

  今年全国两会上,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他提交议案,多次呼吁扩大传染病医院规模,配置足够的医护人员,实现“平战结合”。这一建议被采纳。5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方案》,明确“坚持平战结合”,推动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发展。

  

  足迹遍布全国,退休后将到基层践行“健康扶贫”

  

  从医37年来,蔡卫平的足迹遍布全国。他回忆,在2004年,他去到河南、安徽等地驻镇驻村指导艾滋病防治。“当时就在村委会的院子里开展义诊,一大群人把院子围得水泄不通。一些患者因为药物引起的皮疹相当严重,但村医却无法处理;当时限制艾滋病患者自由流动,遇到难题,村医还得请上级专家来看病……”这些窘况使他认识到:要改变艾滋病防控困境,必须下沉到基层,去到村里才能看到真实的现状。

  因为在艾滋病防控方面取得的巨大成绩,蔡卫平荣获2012年度贝利·马丁奖,并获10万元奖金。他认为,这并非他一个人的功劳,考虑到基层艾滋病防控还有很多薄弱环节,他决定向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捐出全额奖金,以提升基层村医医疗水平。

  蔡卫平没有想到的是,这笔捐款成了协会的“金字招牌”。“10万元一直没有动用,反而因为它的存在,引来了不少大项目,让基层医生得以接受大量培训”。

  防艾工作依然任重道远。战艾数十年、即将迈入花甲之年的蔡卫平说,退休之后他还会投入到艾滋病的防控中。“未来,我要(践行)健康扶贫,到各个县市走一走,帮助基层医生把艾滋病的防控做好、做细”。

  2018年,他还向全国人大提交关于村卫生站基层卫生建设的议案,建议对村医实施“县招、镇管、村用”政策,以提高村医的医疗水平,从而从最基层把艾滋病防控抓好抓细……这个一生都在为防艾、抗疫努力奔走的医生,他的真诚、善良、纯粹,最终让他活成了一束光,温暖了别人,也照亮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