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以孙中山文化助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

来源:羊城晚报     2020年08月24日        版次:A06    栏目:    作者:解韬

  □解 韬

  

  伟人孙中山在世人面前一直是打破几千年封建帝制、首创共和的政治家形象。其实,这只是孙中山先生丰富人生的一个方面。孙中山先生不仅是革命家,也是现代化建设理论的探索者和实践者,是近现代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孙中山作为政治符号的功能将逐渐减弱,作为中华文化杰出代表人物之一的文化功能将逐渐增强。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支持中山市深度挖掘和弘扬孙中山文化资源,支持中山市建设孙中山文化国际交流中心。至此,孙中山文化被提高到了国家层面。孙中山文化蕴含的深刻内涵对于整合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及作为联系海外华侨华人的精神纽带的作用将愈来愈重要。

  

  孙中山世界胸怀对大湾区文化建设的作用

  

  孙中山之所以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思想家,与其家乡的文化滋养、影响密不可分。中山市濒临大海,处于中国与西方交往的前沿,较早与中西文化交流联系在一起。同时,孙中山负笈香港、行医澳门、留学檀香山,后来足迹遍及欧美和东南亚诸国的经历,也使他获得了世界视野。他同时也重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尤其喜欢古文。这样的环境和求学经历使孙中山对外国优秀文化“采取开放态度”,“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孙中山在博采中西文化之长的基础上,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对古今中外文化进行了创造性的思考,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创新之路,为中国近代文化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对于我们今天粵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粵港澳三地的经济、文化有互补也有竞争。粤港澳大湾区各个城市间的文化既有差异又具有同一性,是多元文化的共生之地。在共建人文湾区的过程中,我们应以宽广的胸襟吸纳各种优秀文化整合珠江三角洲各城市文化和香港、澳门的文化,坚持多元共生的原则,形成各种文化优势互补的文化认同。

  

  孙中山实干精神有助于大湾区文化建设

  

  孙中山不是夸夸其谈的书斋式学者,也不是口头政治家,而是有理想、有抱负的实干家。孙中山学习中西文化不是囫囵吞枣、全盘照撒,而是围绕着“振兴中华,富国强兵”这八个字,是第一个喊出“振兴中华”的人。他希望中国从自给自足的落后农业国改造成为近代化强盛的工业国,并亲手绘制了国家经济发展、现代化发展的方案《实业计划》。孙中山还风尘仆仆地到全国各地实地调查研究铁路建设情况,亲自筹建开办了中国铁路总公司,绘制了《中国铁路总公司干线图》。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需要发扬孙中山文化中的这种务实精神:一是加大粤港澳大湾区精神文化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居民文化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二是加大粵港澳大湾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大湾区内有丰富的文物古迹和文化遗产,可以联合保护、宣传和开发利用,共同举办各类文化遗产展览、展演活动;三是大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广州是传统文化中心,深圳拥有发展时尚文化产业的优势,香港是世界知名的创意之都,香港国际影视展、香港书展和设计营商周等活动均具有较大的国际影响力,要继续做大做强。香港、澳门、广州、佛山(顺德)是传统粵菜文化的沃土,可以共同打造世界美食之都。

  

  孙中山文化有助于大湾区对外文化交流

  

  孙中山文化是全球华人世界中的一条重要精神文化纽带,是谋求两岸共同发展、追求文化共识的最大公约数之一,以开放为思想底色的孙中山文化,也容易赢得全球华人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

  粵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以孙中山文化为载体进行对外文化交流,有助于走出一直以来将孙中山纯政治符号化的僵化认识和误区,回到其应有的人文本原。有利于促进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有利于唤起全球华人华侨的情感共鸣和对中国文化的欣赏和认同,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中山市政协、广东省音乐家协会在2016年7月至12月以孙中山文化为载体开展了大型交响组歌《孙中山》巡演活动,分别在马来西亚、香港、台湾等地公演,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了孙中山的思想、精神、文化与人格的大气磅礴之美,传递了真实的中山形象,同时也弘扬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总之,粵港澳大湾区建设可以从孙中山文化中吸取开放、包容和博采中西文化精髓为我所用的文化观,以海纳百川的世界胸襟,促进大湾区文化的繁荣发展,为共建人文湾区做出积极的贡献。

  (作者为广东省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